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结构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习题练习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既要有行"居天,立天,行天"又要有志"得志,不得志",还必须保持"富,贫,威"的操守。这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前者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列子,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体裁)。他主张清静无为,我们曾学过《杞人忧天》《杨布打狗》《两小儿辩日》。
  二、内容理解:
  1、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②年老③工具简陋④路远
  2、"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方七百里,高万仞 ——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才往返一次,劳动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4、本文写作手法概括
  对比: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有愚公妻和智叟的对比。
  衬托:以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山神的惧,天帝的感其诚来衬托愚公,突出他挖山不止,坚持不懈的精神。
  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6、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为什么?
  愚公精神是: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提高,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愚公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7、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点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⒍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有何作用?
  ①增强讽刺意味②衬托了愚公是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勇者,是为后人着想,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智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理解内容
  1、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
  参考: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吗?
  参考: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
  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参考: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6、本文中孟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国家萎靡死亡。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
  ‚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8、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9、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参考: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0、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1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2、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会繁荣强大。
  15、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安逸享乐,应有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有忧虑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识,使祖国早日统一。)
  16、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
  答: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辅助作用。
  17、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18、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行文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19、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0、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
  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心理、身体、生活)
  21、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论证方法)。
  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2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23、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4、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 居安思危
  25、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
  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坚持音乐创作。仲尼厄而作《春秋》。
网站目录投稿: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