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有20余万人,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杂居。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水族语非常接近。仫佬族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有的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古代"僚"、"伶"的一支。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仫佬族大约在宋代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单一民族。 据史料记载和传说(公元972年),广西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都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实行反动统治。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与官府土匪勾结,欺压奴役百姓,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对封建统治斗争的浪潮。仫佬族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此外,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仫佬族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地炉既可取暖又能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筒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芋蓬、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豆腐肴、白馍,是仫佬族传统的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每逢节日,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 仫佬族节日很多,一年中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一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和汉族一样,仫佬族也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之外,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主要有依饭节、牛生日节、安龙节、挑新水节、分肉串节等。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独特的来源传说,其活动的内容、举办的仪式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几乎每月都有。诸多节日中,既有受周围兄弟民族影响形成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又有富于民族特色的依饭节、二月社、婆王诞节、走坡节等等。总的说来,这些节日传播了民族文化,如通过长辈、法师的唱歌、喃神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增强了民族心理凝聚力,如集体举办依饭节时的活动会加深民族自豪感。但是,其中的封建迷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禁忌也是迷信的产物。1949年后,随着仫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进步,节日内容、仪式中的封建迷信因素日趋减少,不良影响也在迅速消退,民族体育、文化娱乐与社会交往的部分日益增强,一个新的、健康向上的节日风俗已经形成。 仫佬族挑新水节 仫佬族的节日,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挑新水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妇点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边平时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几枚硬币,祭拜水神。之后,打水挑回家,让家人饮用一碗新水。据说,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孙满堂。家畜喝了会体大身健。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谁挑上了第一桶新水,会被认为是最吉利的。 仫佬族牛生日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敬祭"牛栏神"的节日。 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仫佬族都要给牛放假休息。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家境好的仫佬族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喂牛,真可谓对牛爱护备至。 关于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仫佬族传说。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有一个叫罗英的姑娘,聪明伶俐、勤劳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头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野牛在奔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罗英无力帮它摆脱困境,只得采来嫩草喂它,并为它唱歌,歌声悠扬,情真意切,不仅打动了野牛的心,也感动了山花、草木、月亮,坚硬的石头也为之感动,慢慢地裂开石缝,牛的脚拔出来了。它便随着罗英来到田间,勤勤恳恳地为人们拖犁拉耙,耕田种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里的活轻松了许多。 仫佬族走坡节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实行自由恋爱,走坡节就是他们相识、相恋的最好机会。走坡节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春季走坡选在春节至元宵节的一段时间,秋季走坡选在中秋节前后。 走坡活动,自有惯例,不必发通知、出布告,坡会的日期和场所,人们心中早已有数。届时,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女的花枝招展,男的潇洒大方,成群结队,由各村各寨云集到野外对唱山歌。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等特点。 仫佬族青年男女用歌声邀请对方,唱歌传情,互唱互答,有邀请歌、盘问歌等,以此增进彼此的了解。如果男女双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倾诉爱慕之情的"谈情歌";如双方感情进一步加深,进而歌唱"初结歌",表示初步认定对方为自己的意中人。对歌结束时,要唱"惜别歌"、"相约歌",表示年轻恋人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盼望再相见的心情,并互赠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饼,称"同年饼",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称"鸳鸯鞋",意为成双成对,共结同心。如: 男:八月十五月团圆,哥送月饼表姻缘;为了我俩成双对,礼轻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爱,手接月饼心花开;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这首歌,既唱出了仫佬族送物定情的心愿,又约定了下次相见的日期。再次走坡时,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着唱"重逢歌",试探对方的诚意和表示永远相爱的"结双歌",互相赞美的"赞花歌",表示别后思念之情的"思双歌",渴望结亲和向往婚后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离歌"等。双方经过多次约会相见,以歌传情,互相了解后,这一对歌友便成为情人。 仫佬族之所以将此节称为"走坡节",是因为在附近的山坡绿阴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仫佬族年轻人对歌传情;又因是青年人寻找终身伴侣的日子,所以又叫"后生节"(后生——青年男子)。在小溪边、石头旁、绿阴下,仫佬族青年男女优美动人的歌声,响彻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仫佬族人走坡唱歌传情,都很讲究礼貌,互相尊重,以诚相待,显示了仫佬族人民纯朴善良的精神风貌。如今的走坡,不仅保持着仫佬族唱歌的传统,而且增加了仫佬族文娱、体育表演和经贸活动方面的内容,充满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仫佬族分肉串节 分肉串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也叫社节,每年举行两次。 这一天,各家筹钱买牲口,每户派一人把牲口抬到社王庙去宰杀。将肉分成若干份,并用竹子把它串起来,一串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于庙的两旁,以敬祭社王。祭祀完成后,每个人拿一串肉带回家。这就叫分肉串。 仫佬族依饭节 在众多仫佬族的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在立冬后择日举行,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 节日来临,仫佬族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包粽子,做糯米饭,并请来道师作法事活动,迎神送神。祭祀结束,亲戚朋友同餐。节日期间,仫佬族还举办唱歌演戏以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热闹非凡。 依饭节自古有之,曾被仫佬族人民以族规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乡大梧树谢姓仫佬碑文记载:"历代以来,敬有依饭公爷,每逢辰丑未之年,轮四方族头,买办依饭节牲头,至依饭年要各房头人办齐牲头,勿得有误。"过去仫佬族每隔三年在宗祠内或族人家里做一次依饭,目的是还"祖先愿",故又名"敬依饭公爷"。据说做了依饭,同宗族人的财产能得到保护。 关于依饭节的来历,仫佬族有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群兽为害,特别是兽王——神狮,凶猛异常,伤害人畜,毁坏庄稼。正当仫佬人陷入困境时,从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射死了神狮,解救了万民,并从狮口中夺回谷种送给人们,又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为人们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她,人们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缘聚居,同姓为一家族,族内分"峒")为单位,集资轮流主持聚会,即依饭节。 依饭节一般在祠堂里举行,除了"峒"内族人聚会和祭祀神灵外,还请来唱师,进行歌舞活动。事前,选出最长最饱满的糯谷稻穗,用彩带扎起来,悬于墙上。祠堂中央的大桌上摆满用芋头、红薯做成的水牛、黄牛模型。此外,桌上仫佬族还摆上一盘五色糯米饭,其周围摆上甜酒、花生、芝麻、黄豆、胡椒、八角、沙姜等十二种农产品和鸡、鸭、蛋、鱼、猪心、猪肝、猪肠等二十种祭品,以示六畜兴旺、农渔牧副丰收,不忘神恩祖德。依饭节的程序有:安坛、请筵、点牲、唱牛哥、会兵、送圣等。依饭节结束时,仫佬族人将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给各家各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