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品百味人生"的基础。基于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很多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依然处于"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的状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等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写作一体化 读书笔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该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此种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应该朝向"一体化"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即可深入探究语文科目的重要价值,以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拓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无论是镌刻在山水间的诗意盎然,还是平铺直叙却感人肺腑的朴实,均能使华夏儿女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为何,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希望自身通过学习语文,在哪些方面获得提升,却鲜有人展开深入思考。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中,第二首诗歌为宋代文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该首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均为再简单不过的,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但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带领学生完成古代诗词朝向现代汉语的"翻译",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除此之外,教学大纲并无其他要求。教学至此阶段,"阅读"环节业已完成,但与"写作"的连续性实际上遭到了破坏。其中的问题在于,我国社会各界尽管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文学及艺术价值极为推崇,但社会整体教育思路似乎存在一种共识以及定向的引导,即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故在量化考核大行其道的年代,诗歌出现在学生的卷面上,往往"不受待见"。 如果按照应试教育"卷面成绩决定一切"的标准,很多时候,语文教学将会面临巨大的障碍,诸多针对思维层面能力的培训提升方式,由于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成效,故被很多教师放弃。基于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结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教育目的,小学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歌赋时(熟读或背诵之后),引导学生仿照诗歌的构成模式,自行撰写,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升华"。 (二)在师生之间构建更加清晰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桥梁 我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意识强烈,由此导致一种现象,即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惧怕"甚至"恐慌"的感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很多时候,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略显严肃,很多学生很可能"惶惶不可终日"。但与此同时,另一种与之并行的现象能够对其进行解释,即很多学习成绩较好,或是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普遍不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原因除了"好孩子"能够收获更多的赞扬之外,更关键的因素在于,该类学生能够掌握与教师良好沟通的方式。比如在校园生活中发生任何问题时,口齿清晰,能够将事情原原本本、一五一十阐述的学生,往往更受教师的青睐;而很多"唯唯诺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经常"一问三不知"。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另一项经常被忽视的重要价值——在师生之间构建出更加清晰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桥梁,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提升师生交流水平,进而由点及面,既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还可以运用此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其他问题。此种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中的"人文底蕴"能力培养存在较高的契合度。 (三)为更高阶段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存在一项普遍问题,即很多教师缺乏思维转换能力,总是用自身的成年人视角,向学生传输一些可能导致学生"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观念。比如在开展常规的读写训练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的方法过于集中在表面,如向学生阐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度阅读,并提取文章中的精髓,予以记录,以期将之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正确运用。但此类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即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对于某些事物的理解无法达到成年人的高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内涵精髓,需要由教师进行深度阐述,而并非反复多次地强调这八个字。科学的阐述方式应该为:"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蕴含了多重思想,只读一遍不可能完全总结,因此,需要大家分多次阅读。另外,老师提醒大家,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每重新阅读一次,获得的感悟很可能加深一层;每隔一段时间后再次阅读,也许你的心境会得到升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道理的一个具体体现正在于此,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按照此种表述,学生对"总结性语句"的理解必然得到加深,在进行一体化的阅讀写作练习时,也能够明确思维发展方向,不至于犹如无头苍蝇般,在思维空间中"乱撞"。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在无形中逐渐培养出一种良好的读写思维和习惯,即"读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对已经度过的文章进行回顾时,得到深层感悟的几率大幅度提升,从而完成对特定知识的二次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阐述 (一)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开展广义范围的"读书笔记"撰写活动 在核心素养理念中,"社会参与"是一项重要分类。对于小学生来说,若要提升社会参与度,除了参与有限的校园和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外,更加重要的方式在于课外阅读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反复论证在广义范围内开展"读书笔记"撰写活动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此种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小学生的世界观"非黑即白",对事物的认知集中在"好"与"坏"两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其思维视域中会逐渐纳入"灰色地带",直至能够辩证地看待具象事物。但看似矛盾实则道理深刻之处在于,小学生思维的"非黑即白",是培养价值观导向的重要时刻,如果错过该时机,则学生的价值导向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通过课外读物,运用导向性极强的故事,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 除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多项有关"读"与"写"关系的阐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在古人的认知中,"阅读"除了狭义的阅读书籍之外,更可以代表针对一切事物的积累过程,即"吸收知识";而"写作"的内容除了文章之外,包含绘画、弹琴、下棋等多项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目前的学习重点应該停留在"狭义理解"阶段,随着年龄及阅历的提升,可以逐渐拓宽至"广义代表"的范围。但无论如何变幻,"读"与"写"的精髓都是不变的,小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联。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普遍性的学习心理在于,"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如上文所述的撰写读书笔记的活动,实践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于"看(阅读)"故事性的文章存在极大的兴趣,但每当催促其摘选精髓内容,将之形成自己的文字时,均会出现"拖拉"、"不情不愿"等现象。因此,教学方式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学生不愿意"写",并不意味着不愿意"表达",如果将有关要求转化为"通过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将有关故事讲述给其他同学"时,小学生的积极性很可能得到极大地激发,进而在"准备讲述"的过程中,为了不遗漏重要内容,自行撰写提纲,最终实现阅读写作一体化。 (三)深入理解语文教学的精髓,基于"读写结合",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乍看之下,小学语文科目涉及的内容与英语(外来语种,不具备先天性基础)、数学(理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相比,均属于较为简单的范畴。但实质上,难度越低的事物,详细掌握的难度也会越大。原因产生于辩证的哲学层面,即因为简单,所以重视程度不足;因为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原本简单的事物似乎产生复杂性。如此一来,对事物的本质及精髓的探索,很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包含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在内的社会整体,必须深入理解语文教学的精髓之所在,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敬畏"之心,进而尊重母语、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深刻内涵。只有如此,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才会提升。 尽管"难度较大",但语文教学的另一项优势在于,其毕竟是中国人的母语,且深度掌握的方式,古人早已总结成经典——"读"与"写"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一旦形成一种教学规律,则紧随而来的,必然是"模式化"或"泛化"。比如有学生将"自相矛盾"故事中的"矛"和"盾"改成"刀"和"剑",引发哄堂大笑的背后,是该名学生并未对寓言故事的精髓进行深入理解,而盲目且片面地改编,证明了针对该名学生的读写教育是失败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学生面临大量"未解之谜",包含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用书;进而升级为如何写作、如何高质量写作、写作的目的为何等。如果上述问题无法得到精确解读,则学生必然长时间处于迷茫状态。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能够从思维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使学生得到启发,进而贯彻落实终身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思考[A].佳孜依娜·马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理论前沿[C].2018 [2]浅谈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J].李玉珍.教育革新.2015(10) [3]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A].包玉成.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