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情感体验和想象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搞好古诗教学,与是否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激发学生的想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抒情性。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这说明情感是诗的内核,是诗的生命。可见,要学好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进而走进诗中,最后把握诗歌主旨,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所抒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而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其按照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叫"再造想象",新形象的独立创造叫"创造想象"。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体验越丰富,想象、联想越丰富,视野就越开阔,思路也就越灵活,也就越有利于古诗的学习与教学。
  一、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也不会有文学作品。所谓"情感只能被情感所感动",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同样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只有当文学作品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和兴趣时,作家在作品中输出的信息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再现于学生的脑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情感的诱导,要善于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或学生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认知对象的体验上。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是这样写的:"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此诗抒写的是诗人离开家乡京城出任宣州太守的途中,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谢朓这次出任宣州太守之前,京城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正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接下来六句写景,六句写情,写情部分属直抒胸臆比较好理解,可是怎样由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过渡到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上呢?又怎样来看待这些景物描写呢?这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此时,教师应从"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这两句入手,此二句的大意是"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是不是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你离家时,是否也回首遥望,是否也有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屋脊,试图辨认家的经历?还可以更深入的体会一下,如果离家时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十几年,亦或是几十年,你会不会想把家乡都装在眼中带走呢?"教师启发到这里,学生们那种爱乡、恋乡、思乡的情感被唤醒,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很容易理解后面的诗句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在读者的鉴赏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读者的接受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读者在受到作品潜在影响的同时,又完成了对作品的再创造。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表达含蓄,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见长,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教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鲍照在其描写边塞生活、反映征夫戍卒生活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写道:"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是描写塞外恶劣环境的六句诗。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将士们长期不得卸甲,又由于天气的寒冷,盔甲上都挂满了霜,眉毛胡子上也一定都挂了霜,甚至结了冰碴。狂风肆虐的边塞上,还有沙籽、石粒不停地吹打着严寒之中的将士,就连抗寒的马都冻得像刺猬一样缩着毛,弓箭也因冻僵而拉不开了。但是,教师还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去想象诗中没有写到但通过想象又可以体会到的内容:在如此偏僻如此寒冷的塞外,将士们吃什么?住哪里?心情又会如何?学生们经过思考和想象,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将士们吃的也许是干粮、咸菜,喝的或许就是雪水,住的是帐篷,睡在仅仅铺着稗草的地上,而站岗的哨兵也许连帐篷都进不了。那么,长时间的驻军生活,将士们一定会思乡。虽有报国的赤胆忠心,但心情也一定有烦恼、郁闷的时候。这就不难看出将士们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的痛苦,再想想战场上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一定是白刃相交、血肉横飞……分析到这里,学生的思绪早已飞到硝烟四起的边塞战场,也就走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
  三、再现本文以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的语言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如何才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启发,然后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中的场景和深意。教师可以详细地介绍作者写此诗时的处境及心态,即:公元697年,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北契丹,陈子昂为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而任随军参谋。但是,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致使前锋军惨败。陈子昂屡次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遭贬斥,官降军曹。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纵观古今,俯仰天地有感于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往事,想到今世,心中充满了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大胆想象、讨论,就会描绘出这样的画面: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学生们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推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更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同时这也是诗人为读者开创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而透过这幅图画,诗人那傲然独立的身影、悲愤痛苦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脑海,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古诗教学科学化、深入化。
  综上所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古诗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古诗教学亦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网站目录投稿: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