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秋节敬老


  中秋节的敬老之风,自周秦时即已形成。《礼记·月令》"仲秋之月"说:"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盒‘。"这就是说,每到中秋之时,官府要挨家挨户对老人表示尊重,赠给坐凳、手杖,还赠一种类似今天长江流域一带称做松把的粘米饼子。中秋节敬老的优良传统如今正被我们这一代人发扬光大着。
  敬老风俗的形式有这么几种:
  儿女敬父母
  出嫁的闺女要在中秋节前两三日回娘家送月
  饼,距离近些的闺女十五日或十六日还要送一次节日的佳肴,就是自家节日吃的东西都要留一些送给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中秋节要特意赶回老家给父母送月饼。如有公务缠身,不得回去,也要事先写信回去,说明情况,或让人代捎月饼,或寄钱回去,否则就会落,个不孝之子的骂名。已经分居的儿子,八月十五晚上要带着月饼到父母的住处一起"圆月",白天的食品或送给父母,或将父母请到自己家里去食用。老人也很计较这一点,如果有孩子胆敢这一夭不过来意思意思,轻者不予理睬,生闷气;重者则出口大骂,让这不孝子在邻里之间没有脸面。不过,大部分老人争的并非物品,而是道理,他们在这个节日里要尽享天伦之乐,显示出做父母的在儿女们心目中的位置。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规范了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再不孝的儿女,在这个节日里也要敬敬父母。八月十五过后,老人聚到一块儿要炫耀自己儿女的孝敬;儿女聚在一起也以谈论自己省吃俭用而去孝敬父母为荣。这一风俗自然对造成人人尊重老人的社会风气起到了促进作用。
  未过门的女婿敬岳父岳母
  未过门的女婿向未来的岳父母送月饼是很着意很讲究的。这里不仅表示着对岳父母的尊重,而且要通过送月饼活动向对方显示自己家庭的大方和富裕,给对方吃一颗定心丸?因此,在礼品的选择或数量的确定上各家有各家的特点{有的家庭以精见长,有的家庭以多为善,但都不仅仅拿月饼一样礼品。不过,月饼是万万少不得的,除月饼外,以酒肉为主,有的家庭还要拿一些馒头或油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馒头礼已被大多数人淘汰,换以苹果、香蕉、点心等。不管带什么礼品,送礼者的心情只有一个:决不能给对方吝裔、寒珍的感觉。一部分人还跃跃欲试,想超过所有的人而在这一送礼活动中"夺魁"。女方也有同样的心理,一是为了解对方的贫富与为人,二是趁机想炫摺一下自己未来的家。确实有的姑娘根据这么一孔之见解除了婚约,这更助长了攀比风的兴起……这使不少男子在八月十五送月饼中无所适从,闹出了不少笑话。豫东北一带,有一户人家,靠小本钱开了个日杂用品代销点,当然八月十五要代销月饼了。前不久儿子定了亲,八月十五也经受着送"月饼"的考验。儿子想,决不能在这一点上砸了锅;父亲想,自家卖着月饼,拿得少了必遭人笑,了解一下其他人,有的拿十斤,有的拿二十斤,自己家到底该拿几斤呢?有一好事的邻居自以为聪明地给这家出了个主意:推一车去,让他们留,留多少是多少,剩下的不耽误你做买卖。"妙!"这家人十分感激地领了这条妙计,如法炮制。第二天,爷儿俩便推了一车月饼,足有二百斤,信心十足地上路了。"月饼"一进女方的村,就引来了好多围观者,这条新闻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的角角落落传开了,有褒有贬,议论纷纷。这使未来的岳父很恼火:这家人太张狂,太不会办事了,不知是出于私欲,还是为了惩罚,便一不做二不休,把月饼全部收下了。更可笑的是这些月饼成了他开店的本钱。这爷儿俩面面相视,有苦难言,快快地走回家去。从此,男女双方为纬事相互看不起,这桩亲事最终还是砸了锅。男方聪明反被聪明误,赔了月饼难娶妻。
  利用节日,互赠礼品,增进友谊,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互相攀比中使敬老风染上了铜臭,使它物化了,庸俗化了,这点是应该屏弃的。
  邻里之间,小辈敬长辈
  这种赠送一般不出五伏,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辈份又长,一个村上的家庭都送,这种赠送一般很简单,两斤月饼足了,不太富裕的家庭送半斤四两的,心意到就算了。也有用其他食品代替的,送时说明情况。老人也乐哈哈的,或寒喧一阵,说些客气的话,或把其他人送来的月饼给他们几个,带回去让孩子们吃,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农村送月饼还有这样的讲究,月饼用草纸包上,封面用一块红纸蒙住,外边用红线缠住,以示吉样。近几年,月饼的包装都很讲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一般赠友送亲的月饼都买包装好的,所以红纸封面、红线缠绕的月饼包装就被厂家的精致包装取而代之了。但在一些僻壤穷乡,还保留着原来的规矩。
  厂矿、机关、学校等敬离
  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大部分单位,每至中秋节都要备一些水果、月饼,派几名代表去慰问老干部老工人,以示对他们的尊重。这是以集体的名誉赠送的,其余,徒弟对师傅、下级对上级、同志之间若家里有老人跟随也要赠送,老人不在,也就免了。这期间不免有人利用节日行贿受贿,裹读了风俗和人情。中秋节的敬老之风,是应该提倡,应该发扬光大的。
网站目录投稿:听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