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龙抬头的习俗


  人们关心龙抬头,并把它定为一个节日专门对龙进行祭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计。河南每年到了这个时节,秋播的小麦经过一冬天蹲苗,开始分雍拔节,春播的作物也到了备耕的时候,这时气候已经逐渐变暖,也具备了下雨的气象条件,能落场雨,对庄稼是很有利的,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过去科学不发达,对于下雨这种自然现象不理解,迷信下雨不下雨是龙管着的。龙抬头节,就是到了龙王要下雨的时节。人们担心自己的行为惹恼了龙,便在这一天里百般祭奠,以感动龙。
  节日过后,人们便忙于春耕春种了。河南民间的龙抬头节,一向以祈福消灾祛毒为中心开展活动。
  填仓
  节日早晨,人们起床后,要用草木灰以"灰圈"形状遍撒房周围和院落各处,以避毒虫之害;有的把灰或谷糠之类的东西撤在地上,撤出一条线来,从室外的井边河边一直引到屋内的水缸边,有的甚至还围着水缸绕一圈,这称作"引龙回",意思是希望治水的龙这年能给大家带来足够的雨水,保证五谷丰登;有的还在院内场地上用灰撤画粮仓、粮囤等图案,中间挖一小坑,埋放些五谷杂粮,称为"围囤"、"撤关子",并以瓦片相盖,称作"虫不吃"。在开封淮阳一带,撤灰圈则在黄昏进行,不仅农民家,粮行米店也撤,所撤灰圈有数十个至二十余个,大如磨盘,内套层层小圈,最小者如酒蛊大,中间松土成芙,分别埋入五谷等,意囤尖关子高,俗称"填仓"。
  关于二月二围门围囤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这个传说,至今流传于淮阳一带:
  传说朱洪武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到山西洪洞县讨饭,这个地方就是祖宗居住处,后来发大水,迁民到淮阳来了。朱洪武要,T三天三夜,一口饭也没有要到,他恨透了这儿的入,觉得这儿的人坏极了。直到当了皇帝还对这方人耿耿于怀呢,必欲杀掉而后快。有一天,他决定要杀这方人了,但又感到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知这方的人变好了没有,于是,他装 扮成一位农夫,到这儿来私访。一天,他见到一位妇女,抱着个大点儿的孩子,扯着个小点儿的孩子,这孩子边走边哭,累得满头大汗,哭得嗓子都有些沙哑了,走路也越来越艰难。可这位妇女一边拉他走,还一边数落他,毫无抱他的意思。
  朱洪武看了很奇怪,便走向前去问。谁知这妇女是抱着孩子的继母,拉着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待别人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这使朱洪武很受感动。他想,这一方不是也有好人吗?于是,他给这妇女说,到二月二,你家要用草木灰围门,以免灾祸。
  这位妇女到家后把这件事给亲戚邻居说了,都照着办了,也都免除了杀身之祸。从此以后,二月二围门便成了民俗。后来,又把围门发展到了围囤,意为新一年达到"大囤尖,小囤流"的程度。
  戴麦
  邓县人二月二早起则要到地里拔一些麦苗回家,用绳子系住戴在小孩的衣服襟上,说:"戴戴麦,活一百。"淮阳人二月二早晨要到麦田里去转游,边走边瞅,瞅着个铁钉什么的,别说有多高兴了。
  因为人们认为,"二月二拾个铁,活一百"。新县一带这天不干活,认为:"二月二龙抬头,打不得碾子使不得牛。"然而豫东要在这天试犁,嫁接果木,认为此日试犁"手巧",嫁接果木,"果子旺盛",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五谷及瓜果种子,谓之"献生子"。此日,男人们都要剃头理发,以应"剃龙头,洗龙角"之吉利。
  因为二月之初,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的前后,有时甚至二月二就是惊蛰。惊蛰的"惊"是"惊醒","蛰"是"蛰伏",是说动物的冬眠。惊蛰的意思就是说,春天已经暖和起来了,冬眠蛰伏的动物随着那滚滚的春雷也苏醒过来。因此,人们便想了许多点子要征服它们,哪怕是意向的征服,也就是精神上的征服也行。如二月二这天傍晚,大人小孩儿要拍瓦片,一边拍一边念叨:
  拍拍,拍瓦哟,蝎子出来没爪哟。
  拍拍,拍门墩,蝎子出来不蚕妞儿。
  拍拍,拍门框,叫它五毒见阎王。
  拍拍,拍门墩,蝎子灿蜒长虫断了根。
  忤逆媳妇发了愁
  "二月二龙抬头,忤逆媳妇发了愁"。这是林县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为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他的妻子王氏。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他的母亲总是向儿子哭诉儿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李原责问其妻王氏,王氏却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假说婆母吃了,由李原看着,她亲自将饺子送出去。饭后,李原问母亲吃饱了没有,吃饺子了没有?母亲回答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氏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事非难辨,黑白不分。此事龙王在云中看得很清楚,一个响雷,把狗和王氏都劈死弓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悟。这个故事告诫件逆媳妇要孝敬老人,不孝敬老人,天理不容。这天,民间很少有婆媳闹气的现象。有些地方,不孝媳妇为免雷劈之苦,偷偷用头顶尿盆表示忏悔,求龙饶恕。
  照墙根
  河南民间在二月二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庭主妇要手执面杖敲打梁头、门头等,口念祈福祝词,诸如:
  二月二敲门头,金子银子往下流。
  二月二敲梁头,大囤尖小囤流。
  未成年的小儿则遵从父母之命手打灯笼遍照家中的墙根,俗称"照墙根"。据说"二月·二照墙根,蝎子灿蜒死一堆儿"。在唐河一带,小儿则于早上一手执蜡烛,一手用棍敲打梁头,口念:"二月二,照蜡把,蝎子出来没尾巴。"
  龙抬头食俗
  河南龙抬头节的饮食,颇多讲究,节日早晨要吃煎饼和油炸食品,或配以炒面、油茶,或喝面疙瘩汤,饼称作龙鳞饼。《燕京岁时记》也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为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看来,这种习俗是古已有之的。中午、下午有吃饺子的,也有吃面条、喝馄饨的。
  濮阳一带则这天忌吃面条,说这日吃面条,"往锅里落长虫"。在豫南光山诸县,则吃检把、腊肉和油煎馅食。这天还要炒糖豆,炸玉米花。汝南、确山一带人要蒸一锅长筒形摸,两头各按一颗枣儿,称作"布袋条"。驻马店一带认为用红白萝卜丝拌面油煎而成的馅食为"煎灿蜒爪",可除灿蜒之毒。喝面疙瘩汤,则表示龙头多,预示当年雨水不缺。炒面打茶称作"糊狼眼"。将节日炒黄豆、炸玉米花之举,传为天宫善良的玉龙所为。三门峡一带传的故事更加优美:"天宫玉龙为除民间旱灾,违玉帝之命,降甘霖于民,玉帝将其压在石山下,并声称‘只有金豆开花之日方可放还’。人们为救玉龙,便于龙抬头节时炒黄豆、炸玉米花以应‘金豆开花’之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炒蝎子尿,孩子们将其吃掉称"嚼蝎子尿"。民间认为过了二月二蛰虫复苏,蝎子要活动,把它的尿炒焦吃掉,便不能蚕人为害了。
  郾城一带则传说煎饼是为了支持当地黑龙潭的黑龙斗败黄龙。濮阳一带却传说是黄龙潭的黄龙战胜了黑龙:
  传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个太子黄龙。因犯了宫规,被赶出龙宫,没地方去,来到淮阳的清丰县六塔正南一片洼地上,暂且安家。时间一长,黄龙与这里的老百姓有了缘分,天早下雨,天涝吸水,这里总是风调雨顺,绿荫遍野,收成很好。老百姓管这坡洼地叫黄龙潭,后来这黄龙潭成了清丰县八大景之一,有诗曰:
  昔日黄龙瑞,今传夜雨潭。
  澄清江色静,澈浇海波函。
  墙事经春绿,山光洗日蓝。
  汪洋千顷度,寻丈可能探。
  至今有人传此潭每至夏夜更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必有潇潇雨至。天明雨停,潭清如镜,波光激艳,水草碧透,有"龙潭夜雨"之称。为了报答黄龙的好处,人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要至黄龙潭来上供,二月二要进行大规模的祭奠活动。
  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条黑龙,见黄龙在这里清闲自在,还能收供品,看中了这个地方,非要叫黄龙搬家不可,黄龙不让,两个就打了起来。打来打去,黄龙不是黑龙的对手,受了伤后,就离开了黄龙潭。
  自从黑龙霸占了黄龙潭以后,世道就变了,他整天施威弄术,吞云吐雾,刮怪风,下暴雨,淹庄稼,毁房屋,闹得人们吃没吃的,用没用的,都恨透了黑龙。
  黄龙受伤以后,变成了一个青年小伙子,来到一农户家,恳求住几天。这家就他们老两口,好行善,满口答应下来,并精心给他治伤养病,小青年的伤很快就好了。他力大无比,一人能拉一张犁。老汉让他拉水车浇地,他清清闲闲地总在凉棚下乘凉,睡一晌,可是到老汉给他送中午饭时,菜地却浇得又均匀又透彻。一次,两次,使老汉生起疑来,一天他躲在一边看黄龙的行动,谁知在人家都下晌以后,这小伙儿便变成了一条龙,将龙尾扎到井里,嘴对住菜地喷水。老汉先是害怕,后来定下神来,跑了过去,跪在地下直磕头,口称"黄龙爷爷保佑"。
  黄龙把老汉扶起,知道再瞒也瞒不住了,既然露了原形,就什么也不隐瞒老汉了,把自己如何定居黄龙潭,如何与黑龙交战等等说了一遍,并给老汉说,他马上要离开这里,再与黑 龙去分个胜败高低去。老汉对黄龙说了当地老百姓怎样恨黑龙,怎样拥戴黄龙,如何想法帮助黄龙等情形。黄龙思忖了半日,才答应让群众帮它的忙,并如此这般地讲了如何帮忙的事,黄龙就走了。
  到来年的二月二,当地群众照例到黄龙潭去祭莫,果真不假,黄龙潭一带下起雨来,潭内水浪翻滚,忽忽直响。老两口和众乡亲早就准备好,淋着雨,瞅着潭水的颜色变化,一会儿,看到潭水变成了黄色。大家一齐呼喊,将一筐筐馒头、煎饼扔进水里。这会儿正是黄龙胜了黑龙一个回合,见了摸和饼都吞进肚里,劲头更大了。一会儿潭水变成了黑色,老汉和众乡亲们又是一阵呐喊,将准备好的一筐筐石灰撤进潭里,这一撒不要紧,黑龙的两眼怎么也挣不开了。黄龙趁机将其猛打一阵。黑龙浑身是伤,逃到东北的一个江里了,后来那江就叫做黑龙江。
  总之,河南民间二月二的饮食"制作有据,食之吉利"。
  不过,一般的家庭是不把二月二当作大节日的,也不搞大的祭祀活动,只是烧烧香箔,中午把春节剩的"枣山"吃了就是了,春节剩的所有吃的东西,要在二月二这一天"一扫光"。
  女儿和女婿的节日
  沁阳某地称"龙抬头节"为"女儿节"、"女婿节",有民谣日:"二月二,油樱援,请闺女,请女婿。"这天,要做油茶,炸油食,接闺女,请女婿。让他们吃一顿,并且把春节剩下的食品一起拿出来吃完。
  其意在于告诉他们,节已过,要安心务农。拓城一带,在二月二这天,长工要找好东家,到东家去,东家要他们吃春节剩的"大摸",俗曰:"二月二,吃大摸,打发掌鞭的挪一挪。"这天,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送饺子。巩县二月二称"土地节",说这天是土地爷的生日,要给土地佬上香摆供,人们也相应地改善生活。早上喝杏仁茶,午餐吃饺子或者捞面条。安阳则有"二月二,龙抬头,小菠菜拌驴肉,吃了煎饼上鼓楼"的民谚,也反映了这里二月二的食俗。
  龙抬头的禁忌
  龙抬头节这天,河南民间禁忌也很多:早晨挑水要先向井内投一石子,提醒"龙王"注意别伤着头;提水时,水桶不能撞击井帮;妇女这天不许做针线活,以免误刺"龙眼",不许纺棉花织布,说织布易织烂龙躯。传说从前有位妇女,忘了二月二这天的禁忌,早上起来照常纺起棉花来,纺车越搅越沉,以至到后来搅不动了,停下来一看,缠在纺车上的两条长虫都被搅断了,纺车的下边鲜血淋漓。
  当日,一声响雷炸响,把这妇女击成了灰烬,民间说"被龙抓去了"。
  此日进行房建者不许打夯,以防误伤龙头;有磨的家庭和没磨的家庭,都争先恐后地到石磨前烧纸,上香祭供,并用磨塞子将石磨支起来,好让龙抬头,因为两个磨眼之间有一条刻凿的龙,人们以磨为"青龙",然后到池边、井边投石,告知龙王,今天二月二,赶紧抬头升天,布云降雨。人们在春节里一直忌剃头,民间多在二月二剃头,谓之"剃龙头",还要在这日洗脚,谓之"洗龙角(脚)"。
  耍龙灯
  据文史资料记载,旧日中原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人们总要围绕着龙神,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这天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以人们想象中的龙的形象为模式,将整个龙身子分为十三节或十七节,以竹、木、纸、布等扎成。在每节下面都装有木柄,以供人们用手握住舞动。表演时,每人手持一节,互相配合,以珠球为前导,龙头紧追珠球,上下左右旋转翻滚,生动地表现出龙的腾跃。作舞龙表演时,必配十番锣鼓,声势浩大。龙灯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供人们观赏的,这种龙灯在制作好的龙头上、龙身上、龙尾上装饰上刺绣龙图案的十分华丽的绸缎面。一种是供人们舞动用的龙,形态大体相同,但制作较为简单,人们观赏的主要是舞龙人的舞姿。一种是龙灯,龙灯多用竹笼制作,在每节竹笼外用透明纸糊上,笼里装上蜡烛,或放置一处供人观赏,或数人舞动供人观赏。其实舞龙灯、观龙灯在春节、元宵节时都玩过,二月二耍龙灯,与庆祝春龙从冬天沉睡蛰伏中_苏醒过来,迎接万象更新的季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这些民间风俗看,不管吃、做、玩,实际上都不过是一种人们与各种灾害的抗争形式罢了。
网站目录投稿:巧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