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考量高校辅导员角色,在这里笔者将"应然""实然"与"适然"作为展开研究的三个维度,即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要求——价值之维,高校辅导员的"实然"现状——现实之维,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适然"之策——途径之维。 一、价值之维: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就是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权责定位和伦理期待以及行为规范,是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和社会从属地位相契合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模式。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是在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新时期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要求前提下确立的,是新时期关于高校辅导员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么,要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进行深入考量,一方面要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应有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明确社会各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以及与这种期待相呼应的角色价值取向。 二、现实之维: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现状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就是高校辅导员角色"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实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本质层面上讲,"实然"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二是从现象层面上讲,"实然"就是人们的感知到和把握住的各种事物或现象。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与"实然"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是"价值"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决定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要满足国家、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期待,同时要满足千千万万不同要求的大学生及家长的期待,还要满足高校辅导员自己内心的期待,各种期待的本身就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主体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体现在认识、领悟、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回应各种社会期待的角色行为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考量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实然"就是正视这种差距,使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真实样态还原再现,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困境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途径之维: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适然"之策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适然",就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在"应然"与"实然"矛盾冲突中的解决"途径"。"适然"具有两种职能:一是具有"实然"本性,它源于对事实与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二是又要适应"应然"的要求,反映"应然"现实需求,它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力求把"实然"与"应然"有机统一起来。 "适然"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成功扮演的必要性,是由"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关系决定的。"实然"即事物或人"实存"状态;"应然"即事物或人"应当"或"应有"的状态 。"应然"关涉到"事实"与"价值"领域,现代西方哲学通常认为,"事实"与"价值"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也就是说从"是"不能简单推导出"应当",换言之,"事实"不能推导出"价值",反之,"价值"也不能简单地归为"事实"。 "适然"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成功扮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关系决定的。指向事实领域的"实然"与指向价值领域的"应然"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但二者却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实然"是由人的需要所驱动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行为活动。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源于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总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实际上,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这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才使得人们产生了相应的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而形成相匹配的规范,同时确立了一定的价值标准,达成了某种价值共识,所有这些即"应然"在现实生活的表现。正是因为"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和统一性,从而使得"适然"能够在"实然"和"应然"之间发挥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角色考量的主要内容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考量,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扮演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问题,要关注四个问题:"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得怎么样",即:"角色定位""角色素质""角色实现"和"角色评价"。 1.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是指高校辅导员根据社会的需求、自身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过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引导者和执行者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通常意义上讲,人们不能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的原因是由于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識与评价。由于对自身及社会期待的估计不足和评价错位,造成在角色定位时与自身实际所应当承担角色不符,或高于或低于自己实际可以承担的角色,从而造成角色错位。由此看来,高校辅导员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身和辅导员角色期待,对辅导员角色进行正确的评估,做到既不要角色定位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避免角色错位现象的发生。 2.角色素质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角色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就是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素质。高校辅导员角色素质和高校辅导员素质有联系更有区别。角色素质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现角色底色的素质,是扮演角色所应具有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所应有的素质。它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要具有塑造大学生的政治品格,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色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地更新、扩充和丰富自己知识的角色知识素质;要具有履行角色职能、完成角色任务能力的各种角色能力素质等。 3.角色实现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实现,是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角色实现首先要求角色主体具备角色责任意识,明确角色要求规范,领悟角色社会期待,把握角色定位,使社会角色的扮演成为现实。无论角色如何定位,角色素质如何全面,如果角色不能实现,一切就毫无意义。只有在角色实现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角色才能寻求正确的角色定位,而其角色素养及角色实践水平也只有在角色实现中进行检验。因为只有通过角色实现,才能真正体现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应然"之责和时代使命。 4.角色评价 所谓角色评价,是指人们根据角色规范和角色社会期待对某种角色所进行的褒贬评价,就是指人们依据"应然"角色,去比较、衡量个人的实际角色行为,做出判断,并指出其角色差距的具体活动过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 角色定位、角色素质、角色实现和角色评价是我们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扮演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主要依据。他们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其中角色定位是前提条件,角色素质是核心内容,角色实现是主要目的,角色评价是关键环节。他们共同构成了角色研究的整体框架。 课 题: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辅导员的"应然·实然·适然"三维角色考量》(编号16B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