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入苹果那天起,我就很了解乔布斯。我对新出炉的乔布斯传记有如下看法: 前《财富》杂志编辑布伦特·施伦德(Brent Schlender)和商业杂志Fast Company编辑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合著的商业传记《成为乔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上月新鲜出炉。我怀疑,如果乔布斯在世,这部作品不会让他称道。 虽然《成为乔布斯》讲述了许多大家从前闻所未闻的故事,还有不少分析行业的深入见解,但乔布斯不会喜欢这本传记。因为它在描述乔布斯前半段职业生涯时一直传递负面讯息。这也就是我对苹果公司力挺此书感到不解的原因。 市面上已有几十部描绘乔布斯的图书,包括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那部畅销传记,它以四十次乔布斯专访为素材,是一部权威之作。《成为乔布斯》的特别之处在于,着重刻画乔布斯的成长与改变,展示"一名自命不凡的莽撞少年如何成长为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遗憾的是,为了突出这种转变的反差,作者夸大了乔布斯职业生涯前期的缺点和失误,又淡化了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以后犯下的错误和缺陷。 描写乔布斯在苹果的第一段工作经历时,这本传记充斥着负面的口气,一方面说苹果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公司,一方面又认为公司"管理乱作一团"。比如书中写到: 参观施乐公司设在加州帕罗奥多的研究中心后,乔布斯受到启发,决定尝试向大众市场推出图形用户界面,那时他不得不在苹果那些折磨人的条条框框里兑现这份承诺。 果真如此吗? 想当年苹果成立之初,乔布斯白手起家,挟Apple II之威为方兴未艾的个人电脑推波助澜,接着又以麦金塔电脑(Macintosh)再次掀起个人电脑的革命大潮。 这种成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换做其他任何一人,这应该是终其一生都会引以为傲的最高成就。可《成为乔布斯》的作者几乎没有访问过任何一位苹果成立初期的元老,书中也就根本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能证明他们应该给予负面的评价。作者那种抹杀乔布斯早期职业生涯的做法看来只是为了烘托后半段职业生涯而已。 在此我要承认自己有些偏心——因为我本人就是苹果早期的员工,有幸乔布斯密切合作,联手创造第一代麦金塔电脑,还在《硅谷革命》(Revolution in the Valley)这本书里提过这段过往。也许我对新传记里苹果早年的内容有些过于敏感。作者布伦特和里克在书中轻视的苹果第一代电脑,我非常喜欢和肯定,所以必须要为它声辩。 书中最伤害乔布斯的评价来自描写他创立并执掌NeXT电脑公司的经历。如果乔布斯还在世,他们敢发表以下段落还真需要些勇气: "事实上,史蒂夫(·乔布斯)还痴迷于很多事,比如他太在意名望;他对那些最无伤大雅的细节过于追求完美,在这方面执着得不近情理;作为管理者,他反复无常又傲慢专横;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分析师,他暴露了一些缺点;他复仇欲极强;他对这些问题都视而不见。在很多方面,他都显得不够成熟,简直表现得孩子气:太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太理想化,不切实际;无法把握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暖炎凉。" 几年后,乔布斯重回苹果,形势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对作者来说,这时候就该让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再大张旗鼓着墨于此。他们的主要策略就是,完全忽视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发生的那些不快,或者在快结尾时干脆把它们都归入一个独立的章节,起个名字叫"盲区、积怨和争斗"。如此一来,作者就不必破坏叙事的时间主线。 读罢这本书,两位作者的核心论点似乎就是"自命不凡的莽撞少年可以成长为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既简单又老套!实际上,他们往往成为最优秀的领导者。随着年岁增长,乔布斯当然会变得成熟,变得更加睿智,更有洞察力,大多数人都会如此。 至于作者视为乔布斯理当变身为"有远见的领导者",这种形象倒很适合他1981年在麦金塔电脑研发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艾德·卡姆尔(Ed Catmull)认为,回顾下皮克斯如何打造一支出色的团队,就会发现,他在此期间学会了珍视团队合作。其实,从和另一位苹果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联手推出Apple II,到与十多位热情高涨的同事密切合作,集体完成研发第一代麦金塔电脑,乔布斯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致力于深入协同合作。 另外,《成为乔布斯》几乎没有考虑其他乔布斯职业生涯后期成功的要素。我原本希望作者能多花些时间观察疾病对乔布斯工作的影响,或者探究他怎样施展天赋,在精英取代公司成为科技业核心的21世纪,赋予精美的设计更高的价值。 即便如此,这部传记也有值得一读的一面,因为其中随处可见从前大家没有听说过的趣事,包括布伦特与乔布斯及家人的私交,还有他对苹果设计部门的高级副总裁乔纳森·伊夫(Jony Ive)、皮克斯的创意总监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硅谷营销大师里吉斯·麦肯纳(Regis McKenna)、负责苹果互联网服务的高级副总裁艾迪·库伊(Eddie Cue)等人的深入观察。 《成为乔布斯》的确没有艾萨克森那部传记讲述得那么全面,但它也不必走这种路线。 苹果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出人意表地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现身,回顾了自己曾在2009年年初向患病的乔布斯提出,愿捐献部分肝脏;不过,乔布斯当时立即断然回绝了库克的好意。在书中,库克认为至少从这一点来看,他并非自私之人,他拒绝自己更有可能是因为不希望危害苹果继任者的健康。 可是,库克接着又无端地贬低艾萨克森的那部传记,称"我觉得艾萨克森的书严重给乔布斯拖后腿。它不过是旧瓶装新酒,重新讲述了一些前人已经披露的内容,纠结于乔布斯个性的一些细枝末节。" 这种评价听起来格外诡异。只要翻开艾萨克森那部作品,就可以看见许多乔布斯生活的私密细节,它们都是以前从未披露过的。库克的评语显然有误,可《成为乔布斯》的作者并未质疑,而是有心放大这一效果,提到库克此番言论"与许多乔布斯密友的感受相呼应。" 在最近《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报道中,伊夫也加入了附和库克的阵营,称他认为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记"水平再低不过。" 为什么会这样?库克等人看轻其他传记的情绪显然对布伦特和里克非常有利,因为它给了《成为乔布斯》存在的理由,但它无法解释苹果为何会迎合两位作者宣传此书。毕竟,书中未能正面表现初期的苹果和NeXT公司,这就更难以解释。由于个人很欣赏库克和伊夫,所以我推测,这两位某种程度上在试图做一些自认为对乔布斯的遗产和家人最有利的事。 我认为,乔布斯已经拥有一部不负他所望的传记。那本畅销书文笔优美,不偏不倚,全面展示了他的一生。作者艾萨克森赫赫有名,曾为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和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做传记。 乔布斯特别看重简洁,同时也是极为复杂的人,他的一生矛盾重重。因此,假如描写他的一生和他遗留于世的财富,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成为乔布斯》固然值得一品,但瑕不掩瑜,它绝不能给乔布斯的一生盖棺定论,也称不上乔布斯传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