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打破京津冀藩篱


  环境污染缓解、人口疏散、协调发展,面对多重美好的前景,京津冀一体化被看做是解决北京、天津和河北各方面问题救命稻草。虽然很多人预测,2014年将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破题之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是变革就必然存在重重阻力,这条路依然荆棘满地。
  人口:简单疏散很难
  首先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口。其实北京、天津城市病的症结也是人口。两市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这两个大城市寻求一个更好的机遇。很多北漂一族经常无奈的自嘲,说自己死也要死在北京。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是2114.8万,仅2013年这一年就增长了45.5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这个数字堪称可怕。
  不过这都是遵循人为意志的结果,政府总不能在城市周围圈个栅栏,或者政策性的驱逐城市中的人口。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公共资源不均衡问题是很多人的后顾之忧,不把这个落差解决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很难。
  北京能拥有极大的吸引力,除了优厚的政策和广阔的发展机会,还有就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堪称首屈一指。有数据显示,北京211重点大学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国最佳医院百名榜中北京独占约三分之一。而天津和河北则远远不及。
  所以搭建京津冀一体化平台,一定要以人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交通:2300公里"断头路"
  京津冀的一体化实际上是空间融合的结果,交通一体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梁勇就表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三方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其实京津城际高铁、京冀高铁的建设已经将多地有效衔接起来,但是博弈并没有停止。总有那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无人愿意去解决。比如,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燕郊进出北京城区仅有一条102国道,高峰时期燕郊数万人进京,其状堪比春运;天津没有直达石家庄的高铁,商旅人士往往选择从天津到北京再转河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建议,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应采用TOD模式,即以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来引导地区的开发。因此,扩大北京的"有效通勤圈",使住在更远地方的人能在合理上下班时间内到达城市核心区,将是环京区域的必由选择。
  从事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的任虹,提出的一个更细致的观点,因为现状是,我们可能半小时能从天津到北京,但一小时却无法从南站到北京市中心,所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发展中有几个要认真考虑,一是交通网络一体化,应该是跨越行政区域,第二就是城际网,还有就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
  交通网络一体化中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设施软件的有效对接。就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一卡制",上海发行的公交卡,在杭州、宁波等地都能乘坐。
  对此,北京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目标是:到2020年,计划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实现首都国际机场1亿人次乘客目标和中国首座公务机机场三河机场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河北省也提出,要积极打造与北京同城化的交通设施,用轻轨和地铁等公共交通,争取把北京与周边地区连接成"半小时生活圈",同时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沿海港口集疏运功能,谋划建设向西、向北的国内乃至国际大通道,使沿海港口成为新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出海口。到时候,"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将初步建成。
  当然,推进共同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也是"八通线地铁到燕郊也就是十分钟车程,但就是谁也不愿意去修"的原因。或许三地可以借鉴欧盟经验,成立基础设施共同基金或者区域发展平衡基金,三地共同规划和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问题。
  医疗:异地就医有保难报
  京津冀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最大的还是医疗和教育。
  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除驻京部队医院外,仅三甲医院就有59家,约占华北地区三甲医院总数的24%。而且,北京的包括协和、同仁等大医院都是全国知名,每天接待大量全国各地的病人。有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2.19亿,其中近一半是外地患者来京就诊。每天病人们都是凌晨去排队挂号,预约可以排到几十天以后,这些大医院简直不堪重负。
  而河北方面的优质医疗资源非常不均衡,除了石家庄三甲医院较多,其他地方则相对不足,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保定,却只有7家三甲医院。如果这个时候让河北承接来自京津的各种功能转移,人口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联手合作,用政策引导、激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去开分院。
  同时,实现了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区域内的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日益频繁,对于在三地之间流转的人们来说,遇到一个现实不便就是异地就医有"保"难"报"藩篱。
  燕郊就遇到了这种尴尬。现在有几十万北京人在燕郊生活,而且燕郊是具备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是相当高高的,但医院里空空荡荡,没有多少人看病,以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很简单,北京人在北京办的医保在燕郊不管用,于是这些人不得不跑回北京来看病。
  所以,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需要在周边人口、产业主要承接地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同时政府还应让异地就医医保即时结算尽快实现。为此,北京市卫计委4月11日公布2014年工作要点时表示,北京将研判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根据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医疗资源在津冀的合作和疏解。当然,这也需要河北方面做好相关的承接与配套。endprint
  落定涿州的北京301医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久前,这家北京知名的三甲医院与涿州当地成立合作医院,并促成京涿医保对接,"河北人看病不再跑北京,北京人到涿州看病能报销"。在李迅看来,这就是发挥北京功能的溢出效应,分解北京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看病压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育:大学城为何被废弃
  再来说说教育。北京的名校云集是各地方都艳羡不已的,所以全国优秀的学生都在往北京聚集,打造了高新人才的摇篮。不仅如此,作为高考自主命题的京津两市,高考录取的地区差异也成为考生追捧的目标。
  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有些学生家长选择"曲线考学"的方式,到北京和天津买房落户读高中,然后以这两市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这样比孩子在河北参加高考的分数会少不少,无论一本还是二本都会有一定的分数优势。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考试的时候提高十分都很难,更别说录取分数线能够低几十分甚至七八十分,孩子可以少付出很多努力,这样的诱惑太值得学生家长付出了。
  这两市的居民对此却是怨声连连,他们表示外地来的学生在当地都是学习不错的学生,他们希望搭上两市的高考分数低的顺风船,但是,他们的涌入也对本市的学生造成压力和竞争,占有了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这样相对于本市的学生显得有些不公平。
  那么就把两市的学校迁至其他地区,或者到其他地方开设分校吧。但是显然答案不会如此简单。上个世纪末,北京就尝试过将外溢生源进行分流外迁,建立起了河北廊坊大学城。
  这个耗资巨大的廊坊大学城确实也不负众望,曾经在这2300亩土地上,共有近60所院校办过学,其中不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类名校,接收累计超过40万名学生,最多时超过20家大学同时在此招生和教育。如今,整个大学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多所大学撤离大学城,功能性建筑被废弃。
  大学城为什么落到如此田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认为,廊坊大学城的纠结,在于区域合作并没有打破原来的教育管理体制。跨区域合作和现行的教育体制管理之间的步伐不匹配,是造成大学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在北京注册的学校,是要接受北京市教育局的评估的,但是在廊坊,则属于异地办学,两地的评估指标是不同的。同时,异地办学的成本过高也令人头痛。
  在成刚看来,由于北京有非常多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如果北京的教育资源要转移到河北或者天津,实际上不是北京市政府与两地政府谈,应该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管理单位和三地谈。
  户籍:怎样形成自由流转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完成经济圈内人员的自由流转。户籍制度就是制约京津冀一体化最大也是最后的一道坎。
  天津近日取消了蓝印户口制度其实就是表明了其对新增人口的态度。所谓蓝印户口制度就是天津市政府允许在本市购买商品房的外省市人员,可登记办理天津市蓝印户口一户,享受天津市常住户口同等的待遇,取得蓝印户口的外地学生只要在天津市普通高中有正式学籍学满三年,可在天津市参加普通高考。据统计,自2009年3月实施以来,天津市共批准各类蓝印户口312687人,成为天津的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很大助力。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本地市民就认为蓝印户口影响天津尤其是郊区县房产价格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天津,北京的户籍制度更为严苛。按照现行政策,落户北京共有九种渠道,除夫妻投靠、子女投靠外,还有考取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在京工作的博士后、海归、大学生村官或社工、应聘有进京指标的企业和各类特殊人才计划等方式。这些途径往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漂着"的话,又会被诸如"限购"、"医保"、"考学"等本地政策拒之门外。
  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行是否能在三地放开户籍制度的门槛呢。这种希望似乎是渺茫的。此前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就提出"严格控制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3年9月发布的《天津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表示,天津将完善居住证积分、积分入户和子女教育等管理细则。也就是说,北京、天津的户籍门槛将更高。
  不可否认的,在目前这个状态,两个城市是不可能放开自己的户籍门槛的。有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是2114.8万,但是真正拥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仅1316.3万,如果完全放开,北京人口一下会暴涨一倍。目前,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的1/35。目前北京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55%的成品油均需从外地调入供应。如果再增加,与之对应的基础设施和财政政策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
  其实户口只是一个形式,户口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内含的公共福利待遇。如果实现了各地公共福利一体化,没有行政区域隔阂的话,"户口"本身就会形同虚设。
  京津冀一体化的真正成功是实现人们用脚投票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北京城市病、天津发展不足还是河北经济滞后,都是因为人的自由流动的结果,想要达到某种平衡就必须在京津冀地区内实现公共福利一体化,如果地区内公共福利的一体化受到阻碍,人员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出现严重失衡。
  城市只要满足了人们需求,人们必然也会为城市带来丰厚的回报。
网站目录投稿: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