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夯实学生报效家乡的思想基础当从培养小爱入手


  地方发展依靠人才,也受制于人才,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外地人才不愿来,家乡孩子不愿留。许多本地孩子对家乡的认识不足,甚至对家乡的历史、人文等一无所知,导致缺乏爱乡情怀,缺乏投身家乡建设的思想基础。(4月15日 澎湃新闻)
  如今,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洼地"大多也是教育"洼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尚未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尚未真正落地,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方式还停留在金钱诱惑上,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感情基础薄弱,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诱惑下,学生自然不愿留,也留不住。
  基于此,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中小学校应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小爱"培养入手,让学生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爱家乡的情怀,在他们心灵中播种报效家乡的种子,夯实报效家乡的思想基础。
  爱家乡首先要爱家乡的人。要把对学生的爱人教育具体化,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做起,学会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家乡人。既要引导学生从乡村名人大贤身上汲取成长智慧,也要号召学生学习普通人坚守故土的情怀;要带领学生走进乡村"最后一公里",了解乡村留守人群的苦与乐,融入他们的感情世界;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说、写、画、拍等方式,发现家乡人的风采,将淳朴厚道、勇敢善良的家乡人展现给外面的世界。
  对家乡的"好"如数家珍,才有报效家乡的知识基础。中小学校要主动开发家乡知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思政、历史等学科,对学生进行乡土知识教育。
  "生活即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展板等展示家乡的风光、物产、风土人情,强化学生的家乡认知;要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景",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生活风俗、文物古迹,熟悉家乡的历史及人物事迹,亲历家乡之美,体味家乡之好;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好。如此,才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感情,进而关心家乡,眷恋故土。
  "入乡随俗",随得了"俗",才记得住乡愁。民俗文化是乡村之"魂",是乡村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基因的高度浓缩,也是连接学生与家乡的重要纽带,是学生回归家乡、报效家乡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小学校要以"俗"为纲,有机串联乡村民间艺术、地方名吃等民俗文化资源,调动乡村文化站点、乡村少年宫等民俗文化教育参与方的积极性,扎实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教育,让民俗文化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其报效家乡的不竭动力。
  总之,从"小爱"着眼,把爱家乡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方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的"大爱",夯实学生报效家乡的思想基础。
网站目录投稿: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