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各代玉鱼特征


  富强阁——您身边的古玉玩家
  点击古玉传播 富强阁关注我们
  鱼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有鱼化龙,或龙化鱼的传说。两者可以互变的属性,也使得鱼和龙一样,是具有超凡神力的图腾。
  商周时期,玉鱼即为应用广泛的玉饰。早期的玉鱼,多为长形的扁平薄片状,对玉料并不过分追求,雕刻手法简练,仅勾勒外形,有棱有角,鱼鳍、鱼尾等关键部位是以阴刻线纹表示。
  ▲商 玉鱼 台北故宫藏
  5.1公分x1.2公分x0.6公分
  青玉,局部带白斑及墨斑。鱼形,鱼体呈直线,尾巴直长,头部及尾端较薄。眼睛钻一圆孔,可以佩戴。
  ▲商晚期至西周 玉鱼 台北故宫藏
  长7.12公分 宽1.9公分 厚0.42公分
  绿色玉带白斑。扁长条形,鱼嘴微张,缝隙中有一小孔穿,单圈大眼,平行线刻鱼鳍。质朴富有古趣。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形佩
  台北故宫藏
  绿色玉,表面有附着物。长条状,单圈大眼,线刻鱼鳍、鱼鳞,其手法并非写实,而是象征性的表现鱼的主要特点。
  ▲商晚至西周早 鱼形佩
  台北故宫藏
  青玉偏黄色,表面有橘色附着物。作一鱼,首尾皆向下弯,似呈珮璜之形。圆眼,近鱼嘴处钻一小孔用以穿绳繫挂。纹饰简单而浑朴古趣。
  ▲西周 石鱼 台北故宫藏
  7.5公分x2.7公分x0.3公分
  灰白色玉石带赭斑。琢作鱼形,首窄尾宽,上下琢鳍,鳃及眼睛的线条简单,富古朴之趣,口上有一穿孔。
  ▲周 璜形鱼佩 台北故宫藏
  3.8x2.8x0.4 公分
  青玉,玉色泛黄赭,并夹有深赭斑纹及白点。半环形璜,雕作一条卷身鱼,以阴刻线饰眼、鳃及鳍,鱼嘴部有一小穿。
  ▲汉 玉鱼 台北故宫藏
  宽3.3公分 长12公分 厚0.65公分
  碧玉。琢一对鱼,造形简单,仅以阴线刻绘腮、眼、尾。无穿。传与一璧与一圭同出,或为祭祀用玉器。
  ▲汉 玉鱼珮 台北故宫藏
  全高2.6公分 长6.9公分 厚1.7公分
  青白色玉,有黄及黑斑。全器为一立雕鱼形,浅琢鱼眼、腮及鳍尾,鱼身阴线雕有米字纹,上下有通心穿。附木盒。
  到了唐代,玉鱼又被承载了道德教化和社会等级的功能,是高官才能使用的佩符珍玩,故在制作上,也被赋予了更为高雅的艺术趣味,形成了精雕细琢、虚实有度的审美风格。
  ▲唐 雕牙鱼式珮 台北故宫藏
  长8.2公分 最宽1.1公分
  全器雕成一尾鱼形,以圈点纹为眼纹,鱼身两面满刻交叉斜线为鱼鳞纹,尾分叉。口部横向与直向皆有孔,可供悬佩。器一面染成深绿色,另一面成浅绿色。鱼符、鱼袋均为唐代官员朝服的一种佩饰,当时佩鱼制度在初期比较严格,鱼符的质料到鱼袋的镶饰均有定制,皇太子佩玉鱼,亲王配金鱼,诸官佩铜鱼,后来限制放宽,不限官员佩鱼,鱼式珮成为腰间的鱼形佩饰,而非鱼符了。
  宋代施行开科取士,平民百姓都能通过科举入仕,玉鱼在世俗层面,又被注入了更多的吉祥寓意,是祥符吉瑞的重要题材。如"鱼"与"余"谐音,代表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鱼跃龙门则寓意人迅速晋升高位,飞黄腾达,扶摇直上。玉鱼也由此被应用到了更多的饰品上。如悬在身上的玉佩,男子头顶束发的巾环,文人手中折扇的扇坠。器形上也更为多变,如器身光素无纹的无鳞玉鱼、鱼衔莲荷等造型,刀工圆熟,层次丰富,很好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匠人对于器物空间的把握。
  ▲宋 玉鱼莲坠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长6.2cm,宽4cm,厚0.6cm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宋至金 玉鱼形珮 台北故宫藏
  厚1.23公分 纵长2.08公分 横长5.14公分
  整器雕为鱼形,背腹间有一长方形穿。鱼厚唇,背鳍与腹鳍同一方向,鱼尾则分为大小二股,微曲伸展如叶,具动态感。
  ▲宋至元 玉鱼 台北故宫藏
  全高13.5公分 长22.8公分
  玉质,原为白色。全器为一立雕魔羯,兽首鱼身鱼尾,眼周有火焰纹,长卷鼻利齿,鱼鳍巨大,背上负有二小龙。魔羯为印度传说神兽,被认为是河中之精、生命之本,颇流行于晋、唐时期与西北草原民族。配有波涛纹碧玉座。
  ▲辽 玉摩羯珮 台北故宫藏
  全高4.75公分 长7.2公分 厚1.2公分
  青色闪玉质。器首为龙形,有双翅,尾作鱼形,龙口衔珠。在翅、鳍与尾部共有七个圆穿,可能为佩饰之物。
  明清赏玉玩玉之风盛行,以雕玉技艺著称的大师频出,玉鱼的加工制作,也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玉料常选用温润细嫩的和田玉,或色泽皎洁冰莹的岫玉。设计上注重布局,纹饰繁缛,下刀精准,打磨精细,尽显材质的自然之美和造型之美。光滑温润的明清玉鱼,也是对这一艺术造型的最高致敬。
  ▲金至元 玉鱼 台北故宫藏
  长5.1公分 宽4.3公分 厚1.9公分
  青玉质,边缘有大片褐斑,琢一梭游水藻间的鳜鱼。鱼身丰腴,腹部尤其饱满,然因尾部上扬,线条又极为自然流畅,赋予了强烈的跃动感,以致毫无痴肥呆滞之病。陪衬的水藻採多层次镂空技法,更增作品生动活络的趣味。
  ▲元 玉鱼 故宫博物院藏
  高11.3cm,宽20.6cm,厚6.7cm
  白色玉质,有大面积墨斑,间以赭黄皮色。圆雕鱼口衔莲枝,肥厚敦实。鱼身满布阴刻平行交叉斜线,表示鱼鳞。莲花、莲蓬、莲枝均浮雕,姿态婀娜,与朴拙之鱼相映成趣。
  本品鱼衔莲之造型承袭了唐、宋以来金银器、玉器上一直流行的动物衔莲之设计理念,但如此硕大之玉鱼,目前所知仅此一件。金、元玉雕喜保留皮色,本品即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带大片墨斑玉的使用,亦是元代玉器用料之特色。
  ▲元 玉鱼 台北故宫藏
  全高3.0公分 长5.5公分 厚1.3公分
  玉质,有深赭斑。鱼形珮,上下有通心穿,背鳍、尾鳍有轻微损伤,附木座,合储于圆盒内,并与另两件璧、环合置于湖绿织花匣内。
  ▲明 黄玉双鱼珮 台北故宫藏
  最长5.01公分 宽4.1公分
  玉质,色青白,一端有土沁与灰白色斑点。片状玉器略呈梯形,作双鱼形,鱼首尾与腹相接,造型对称,当中以简单线条刻画眼腮与鳞,并有背鳍与尾。双目中央的中轴线上有一小穿孔,可以配挂。收在菊花莳绘盒中。
  ▲明 玉鱼 台北故宫藏
  长6.9公分 宽2.5公分 厚0.7公分
  玉质,大部分均为褐黄色,仅小局部青白色。雕鱼形,鱼口中央至下方有一隧孔。器表以简率的阴线刻绘出鱼眼、鱼鳍、鱼尾。
  ▲明 玉鳌鱼花插 台北故宫藏
  高15.6公分 宽9.6公分
  外形为一鱼,鱼身纵向,鱼尾卷翘上扬,下端则雕饰波涛,并配以水纹木座与之呼应,一眼即知,此鱼正自水中奋力跃出。此一造形寓意「鱼跃龙门」的吉兆。「鱼跃龙门」的典故出于《三秦记》:「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
  ▲清 白玉双鱼珮 台北故宫藏
  全高4.1公分 宽5.7公分
  全器作腹鳍相连之双鱼,以阴刻线表现鱼的眼、鳍等。是大型垂饰的一部分。
  ▲清 白玉双鱼 台北故宫藏
  全高9.3公分 长27.1公分
  白玉,玉色泛黄,有烘烤赭斑。全器为长扁形,作大小鳜鱼二尾并排,大鱼嘴含花叶,两鱼间夹有水藻。鱼的鳍以浅浮雕表现,鱼鳞则以阴刻线刻画成菱形方格。
  ▲清 白玉鳜鱼 台北故宫藏
  全高11.7公分 长24公分
  白玉,略有赭斑。全器雕作一尾鳜鱼,一侧浅浮雕荷叶荷花,鱼身一侧则有慈姑叶一枝。
  ▲清 青玉荷叶年鱼 台北故宫藏
  通长6.3公分 通宽3.8公分
  青玉,玉质莹润有瑕。器琢两隻首尾相偎的鲶鱼,卧在带梗荷叶之上。荷叶象徵莲花与鲶鱼一起的组合,取其纹饰及谐音,寓意「连年有馀」。附木座。
  ▲清 白玉鱼 台北故宫藏
  高3公分 长7.8公分 最大宽3.5公分
  玉质。全器圆雕鱼形,鱼目、鳞鳍等局部饰以阴线,附木座。
  ▲清 玉鱼 台北故宫藏
  全高3.6公分 长6.7公分 厚2.7公分
  白玉,玉色泛黄,有赭斑及细璺。鱼口含荷花,花延伸至鱼头顶,鱼尾向身躯内卷。置于一木盒内。
  ▲清 木雕嵌玉鱼插屏 台北故宫藏
  (玉)长14.7公分 宽5.3公分 厚1.3公分
  插屏长21.4公分 宽11.8公分 高24.7公分
  木质插屏。座雕饰几何纹,屏面雕波涛纹,内嵌白玉鱼可两面观赏,与玉鱼相映。屏正反有款识,一面为「兆丰?瑞」隶书填金,另一面为御製诗文。
  ▲清 白玉鱼 台北故宫藏
  厚2.9公分 最长25.6公分 宽12公分
  白玉带黄赭色斑。鱼尾上扬,姿态活跃,嘴衔稻穗,可能谐音喻意「岁岁有馀」。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所有
网站目录投稿: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