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活得越通透的人越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肖申克的救赎》
  2020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年份。
  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里,无数场生离死别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幕幕人间悲剧让我们潸然泪下。
  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经历了千次万次的恐惧与焦虑之后,神州大地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正如我们坚信的那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然而,无论如何,那些逝去的生命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段时间,在网上看了几则催泪的报道,心中总是有说不出的滋味。
  一对80多岁的老夫老妻,先后因病住院,老奶奶的病情更重,一直在ICU抢救,闻知老伴病情严重的老爷爷,要求进入病房见对方一面。去之前,老爷爷对子女说道:"这辈子,我也许再也见不到她了"。
  20多岁的女孩,因为疫情阻挡,春节无法回家,后来在外地独居猝死。听闻噩耗的父母,哭的撕心裂肺,却因为同样的原因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女儿身边。
  一名中年大叔,治愈出院,跟医护人员亲切道别后,走出医院。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同样染上了病毒,妻子此时已经去世,孩子还在住院治疗......
  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一幕幕生离死别,一出出人间悲剧,让每一个听之闻之的人都难掩泪水。
  生命真的太脆弱了。死亡又是那么的不可控制,无法预料。
  记得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临终前说过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事。"
  是啊,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而人生又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途。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过好每一天,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缺的人生一课。
  阳春三月,清明时节。慎终追远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深厚情愫,生与死更是一个人永远都绕不开的课题。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悟生命,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天。
  01《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
  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著名的作家王蒙先生,自称"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正如他所说:"也许谈不到什么经验和忠告,但我至少可以抱一点希望、一点意愿,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生活得明朗一些。"
  人与人的命运实在是太不相同,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总有各自的心境和想法,面对坎坷,也有着各自的迷惑。
  生命的旅途实在漫长,我们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烦恼,"陷入绝境我该怎么办","为什么我的运气总是这么差","未来的路到底怎么走",诸多的问题总是围绕着我们。
  也许在你迷惑的时候,这本书能给你答案。
  这本书结合了作者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剖析了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人行于世的种种道理。
  一切以生存为基点,以生活为背景,以哲学为武器,用科学与灵动的方法来剖析人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析许多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教条的,而是一本很贴近我们生活、能让人看进心里的书。
  成就有大小,际遇有顺逆,但能不能生活得更坦然、更清爽、更光明、更健康也更快乐一点?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你,生活能够"明朗"一些。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没有生存之虞的人生是没有代表性的人生,因而我们不能笼统地咒骂人欲横流。
  生命的健康固然需要有健壮的身体,但这绝不是生命健康的全部意义。真正的生命健康乃是非痛苦的、非歪曲的人生。
  02《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除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沃土值得我们留恋。老聃、庄周、列御寇等,这些人就是这块沃土的开辟者,他们都同属于一个流派——道家。
  他们崇尚恬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懂得了这些道理,无疑会让那些心比天高、事事强求,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的人去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
  他们反对约束,提倡恢复本性,"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些让那些带着面具生活却又向往率性人生的人找到了隔代知音。
  他们甚至主张离群索居,回到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在那里"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缘而窥",而这也让那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他们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宗",最后的归宿是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
  当我们享受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便利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我们的情致、爱好、自由以及坦然都随着每一天的琐碎生活消磨殆尽。我们为什么不妨找个时间将脚步稍作停留,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和身边环境呢?
  庄子在讲述"真理"的时候,并不是平铺直述,而是采用寓言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世界哲学托盘而出。这本《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思想洞彻深邃,手法生动形象,语词简洁优美,文风豪放洒脱。
  希望阅读这本书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能唤醒读者内心中那一份慢的诗意。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天地人物自在宽舒,天则自然在上,地则自然在下,人则自然劳作,谷别自然成活。
  庄子认为,四方上下是无有边际的,古往今来是没有穷尽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无穷的,在时间上是无终的。
  03《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司马迁说了,所有的死亡不过两种,不是重于泰山就是轻于鸿毛。
  翻开中国历史,你就知道两者有何区别了。但同时你也不难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还身负同一个文人的标签——中国文人,堪称所有职业中最危险的一个。
  按理说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处于庙堂还是乡野,他们都跟高危扯不上边。
  可事实偏偏相反,这些人往往高调出场,悲剧收场,而且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正常死亡的都寥寥无几。
  比如,李斯被腰斩,屈原投江,王国维投湖,李白醉酒落水而死,杜甫过食牛肉而亡……
  无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还是为帝王鞠躬尽瘁的,没有一人可以逃脱被打击的厄运。
  这种病态的历史现象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是时代使然,还是人性使然?
  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书,深入剖析了在封建专制文化背景下,中国文人的悲惨遭遇。
  其实不管是他们面对封建统治者奋勇抗争而死,还是他们之间互为仇敌,自相残杀而亡,我们总是能在这些死去的文人身上,悟到一些什么。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生年不详,卒年更不详,这或许是治史的司马迁,故意留给后人的一笔告白:生在哪年,是不重要的,死在哪年,也是不重要的;活着,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这种对于死亡的不动声色,说是视死如归,可以;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可以;说是大彻大悟、黑色幽默、生命最后的调侃,都未尝不可。
  04《最后一堂生死课》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从前,只觉得这是一句很高深的禅语,并不懂其中的含义。可是看到医务人员和武警战士,在除夕之夜奔赴抗疫一线,还是不自禁湿了眼眶。
  原来真的有人在负重前行,他们用坚实的臂膀,为我们筑起最牢固的城墙。
  再不想抱怨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生存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这本《最后一堂生死课》就是一部关于生死,关于生命价值的作品。全书从中西哲学、心理学、宗教信仰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阐述了"生死",涉及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以开放的态度,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取面对生死的种种可能,引领读者建立科学的生死观。
  有生之年,想要活得更有价值?那就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关照自己之余,尽可能地去爱护身边的人,不求兼济天下,但求无愧于心。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都说死亡不可以挂在嘴边,可是挂在嘴边就一定会碰到吗?反之,就一定避得开吗?
  我们总期望找到永恒的、不朽的价值,好似只有恒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价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实地活着。
  0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有人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人生。
  1963年,年仅21岁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然而即便如此,霍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物理的热爱,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霍金76年的人生中,他很好的践行了这句话,并终身为之奋斗。
  而在美国,一位同样身有疾病的女作家,为了热爱的事业奋斗终身。她就是著名作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在她88年的人生里,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残缺的身体,并没有打垮她,海伦·凯勒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
  想了解海伦·凯勒更多的故事,那就阅读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本书全面的介绍了海伦·凯勒不凡且伟大的一生。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拥抱生命、热爱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两句话了解这本书:
  如果我们曾经看见,"那一天就属于我们,那一天所展示的一切也就属于我们"。
  作为终有一死的凡人,为了充实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会体验什么样的事件、什么样的经历、和什么人交往?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将为何感到幸福,又为何感到悔恨?
网站目录投稿: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