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物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这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春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苗,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清明"作为时序与节日相统一的节气,则是后来的事。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一种标志,传统节日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的文化事项。两者既独立,又有必然联系。
  清明节气在农历的每年三月份,其形成源于"八风"之说。八风是我国古代最早区分季、候风的方式。我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清明节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本身就体现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探索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获得相关的天文知识。这时正值严冬过后,气候宜人之际,因而成为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以节日的形式来标明季节和气候的转换,在这些季节中产生出许多相关的活动,并逐步演变成节日风俗。其中的清明祭祖活动,就是中华民族在农业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独特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能反映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的变化,一宜指导农事活动。清明节气是播种的季节,既是大自然的节气,又是孕育生命的起始。清明一到,春回大地,春耕春种从此开始。每年清明前后,广东气温明显回升,降雨量增多。通常而言,此时全省平均气温为17.7Y左右,平均降水量达142.2毫米。这正是广东各地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可见,清明对于地处南国的广东而言,在农业生产方面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我国,岁时节令也就是岁时、岁事、时节、月令、时令等事项n这种时节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宇宙间自然界的运转推移,而农业生产受这种自然运动的制约最为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季风地带,水土气候的基本特点大致相同。人们对时节十分敏感,并使之形成对自然的畏惧和祟拜之情。而且,在与季风地带有密切关系的水稻生长过程中,民众对时节的规律感尤为敏感。水稻栽培过程强化了先民的时节节律感,这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即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存在。清明前后的十多天时间内,人们浸泡种子,待种子发芽后再插秧于田。此外,古人在播种前,都通过祈求祖灵来获得丰收。这也应该是清明节祭把先祖得以延续下来的一个因素。因此,农耕社会中的水稻种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信仰问题。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清明是一直最受重视的节气之一。古代诗人李嘉佑有一首《春日汉上作》的诗写道:
  港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
  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
  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
  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即初候,桐始华;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驾,牡丹华;三候柳花,虹始见。清明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景象已经逐渐消失,而代之的是驾飞草长、柳绿桃红的画面。这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
  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说明了清明节气对农业耕种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清明节气一到,大地气温回升,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说明清明节气前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此时,广东各地正是冬夏季风交替季节,气温回升。虽不是很稳定,但冷暖变幅不算很大。
网站目录投稿: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