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上巳生殖狂欢


  上已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与寒食、清明相比,它诞生最早 对现代人而言,"上巳’’可能只是故纸堆中的一个陌生名词,但在汉代之前,上巳已是全民参与的重要节日: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或多或少和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上巳的"狂欢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的主题或许可以被表述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或"狂欢节"。
  在浩如炯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上巳的笔墨颇多二从起源时问上考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代 先秦时期上巳的具体日期是指干支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由于旧历三月上句的巳日每年不同,为了简便操作,及至魏晋时期,上巳的日期便同定在基数相叠的三月初i。上巳的主要内容是祓禊,与之相对应的主题,则是关乎"生死"的生命意识。
  祓禊
  祓楔,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早在《周展上巳(选自<每日古事画报》礼·春官宗伯》巾就记载古人有三月上巳日延请神职者用香草洗澡的俗信:"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志第四》介绍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二"《南齐书·礼志上》亦云:"禊与曲水,其义参差:旧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姑洗絮之也。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应劭云:禊者,絮也一言自絮濯也二或云汉世有郭虞者,以三月上辰生二女,上巳又生一女一二日中频生皆死,时俗以为大忌:民人每至其日皆适东流水,祈祓自絮濯,浮酌清流,后遂为曲水二"自汉至唐,赋咏祓禊的极多,如晋张协有《洛禊赋》、隋卢思道有《上巳禊饮诗》、唐沈俭期有《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等.这些文献都表明三月春阳最旺盛之时,上古人都要在水边清洗,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洗掉身上的污垢,达到消灾除邪的目的。孙作云先生在考证中困"泼水节"兼"三月三"的起源时,从字源学角度分析:"所渭‘泼水节’,即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在中国叫做‘祓禊’:其实‘祓’字即是‘拔’字,意指拔除不祥……因为这种行事有关于神事,所以把字写成从‘示’,‘禊’字的由来也是如此 ‘楔’即‘絮(沽)’字,即用洗沽之法以去邪迎祥二因为它也是有关于神事,所以也从‘示’"(《美术考^与民俗研究》)。
  上巳在水边祓禊风俗的初始意义与驱邪仪式有关,但是其引申而来的生命意义却更为影响深远i这种生命意义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一日"死",一日"生":"死"是指上巳春日,古人招魂续魄的行为。《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韩诗章句》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谓i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j’’占人出于感应巫术心理认为,在阳气遍泽的春天,亡者的魂魄会如同草树一样萌动苏醒。余英时先生在《东汉生死观》中说,东汉时,古人已经有了鲜明的"魂升天、魄入地"的灵魂观点,而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因此,古人会选择在春天的水边招魂。"祓禊"蕴含的"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恋爱、求子活动上:我们首先看《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二士与女,方秉茼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哥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一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哥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民歌咏唱了郑国青年男女在春水流涨的溱水和洧水边两情相悦的情景,他们调笑戏谑,互相酬答,并赠以芍药为定情物。在传统的农耕模式中,"一年之计始于春",青年男女在春天的耕作劳动中开始接触、相互了解,因此春天也是恋爱的季节。《诗传名物集览》卷八解释这首诗说:"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魂,秉兰草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住也。"即相爱的男女一起去看水上招魂仪式。
  这里提到了上已拔楔的另一个社会功能,拔楔之事是与恋爱有关,是恋爱过程中的行事之一。
  那么驱邪仪式怎么又和求爱、生殖有关了呢?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力量,用水"横楔"可以驱除一切邪恶或者疾病。由于对生理以及病理了解甚少,古人认为无于是一种恶疾,或者是一种神思的E乏。
  在上古时代,生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人类生活员重要的事就是与自然作斗争,尤其对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氏族而言.遭遇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有大量的人力。一来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与自然作斗争主要采取的是人海战术,群策群力.方能制胜;二来面对伤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多于似乎是保存自身生理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的再生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存的意义上.繁殖后代不仅仅是个体的事件,而且成丁关乎种族生存的大事。《周礼·地官司徒》
  便规定:"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违者.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们就要强制执行:又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意思是说,在仲春之月的特定节时,男女自由交合是合乎礼的,凡是未婚男女都必须参加这种活动。如果无故不参与这种活动的话,还可能会受到惩罚二这些外界环境的负面压力,对中华民族重宗族、重繁殖的民族心理不无影响:冈此,无论个体还是困族,求子(特别是获得男丁)都是一件类乎神圣的事件。据学者考论.三月的上巳日成为求爱、求子的特定时日,就与崇尚谐音的"同声相应"的巫术心理有关:"巳"即"子"字,"上"与"尚"通,"上巳"也就是尚子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关乎求爱、繁衍后代的审美化节日,于是,"祓禊"就与爱情有了诗意的关联:在古代上巳日,青年男女如同候鸟年年在水边泽畔唱着情歌寻求爱情,这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最为浪漫的一个镜头 冈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诗经》巾缠绵悱恻的恋歌中一比兴,就比兴到春天的水边如《诗经·周南·汉广》有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秦风·蒹葭》有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渭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为所有的恋歌,原来都是在春水边祓禊时,情不自禁唱出的 祓禊既然与恋爱有关,那么就可以理解祓禊与生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线型关系了。《后汉书集解》卷四引《西京杂记》云:"高祖与戚夫人正月上辰出百子池边灌濯,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池名"百子",当然与求子有关:帝王们都在三月上巳祓禊求子,可以想见民间上巳狂欢的程度。
  游艺
  青年男女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交往,就发明了种种游玩和嬉戏的花样。其一就是"踏青",其二为"曲水浮卵",人们为了求子,在上巳的生殖礼俗巾想起种种有趣的游戏,如"曲水浮卵"或"曲水浮枣"的游戏一张协《洛禊赋》有日:"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气之氤氲二和风穆以布畅,百卉晔而敷芬……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二"又,潘尼《三日洛水作》有"羽觞乘波进,素卯随流归",萧子范《家同i月赋》有"洒玄醪于沼池,浮绛枣于泱泱",庾肩吾《 -日侍兰亭曲水宴》有"踊跃祯鱼出,参差绛枣浮",都描写了这个风俗。那就是将鸡蛋或枣子等从上游顺流而下,在下游的人们捞取之,取其吉利之意。
  "曲水浮卵"有着丰富的生殖象征意义。中国古代一直有蛋生人、蛋创世的传说《山海经·大荒南经》提到"有卵民之圈,民皆生卵",郭璞注日:"即卵生也j"《史记·殷本纪》记载了简狄嬉水吞卵受孕的故事:"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她玄鸟堕其卯,简狄取乔之,因孕,生契:"所以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奉鸟卵为生殖偶像,简狄神话便是这种生殖崇拜的产物:另,《渊鉴类函》卷一引三国徐整<三五历纪》述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的故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艋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除了史书与文献以外,还有各种口头传说,如贵州苗族古歌中记有先妣"生了十二个蛋,其中的一个蛋生成人类"的传说。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中,也保留着"卵生人"的观念。神话说,洪水过后,天下只剩下兄妹两人,为了繁衍后代,兄妹结为夫妻,生下一个肉团,后来肉团破裂成为各民族的祖先。这个肉团实为肉卵,与蛋卵功能相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蛋"的生殖象征意义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文化心理。由于人类在远古时期,对繁衍的奥秘不能理解,禽卵孵化的直观经验,使得人类将"蛋"视为生命的起源。在很多传说中,人类乃至世界的起源都和蛋有关:正是对"卵"繁殖力的崇仰,使蛋成为生殖吉祥物。枣作为蛋的外形类似物,以及其本身与"早子"谐音,用类似律和语音崇拜的巫术心理加以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曲水浮卵"衍生出一些与"蛋"相关的上巳风俗。以至于后来春季的节俗如寒食、清明均有大量与"蛋"相关的游艺活动或者习俗。这都与上巳中"蛋"所带来的生殖崇拜习俗有关。
  晋朝时,一到三月三,京城倾城到水边嬉戏。《初学记》卷四引成公绥《洛禊赋》日:"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沙场,列樽垂,飞羽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记道:"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诸池沼间,临清泉,为流觞曲水之饮。""曲水流觞"是上巳节"浮卵之戏"的一种简化活动:其大致方式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停留下来,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其乐趣略同今人的"击鼓传花"或"丢手绢"二随着世族力量的崛起,"曲水浮卵"的草根生殖狂欢逐渐被"曲水流觞"等更为风雅的活动取代:文人将这一习俗发展成名士雅集的身份象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不仅喝酒,还得赋诗一首。最有名的上巳雅集当属王羲之等人在IJJ阴兰亭进行的"曲水流觞",那次雅集所流传下来的诗文与书法,均成一绝,《梦粱录》卷二记道:"‘二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锡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二"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唐时上巳饮酒踏青已经成为主要的内容二杜甫写下了"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这样的名句:这个风俗直到民国年间还在文人之间流传,《扬州市志》记道:"清代扬州上巳节尚有三月三‘虹桥修禊’之举,文友傍曲水畅饮流觞,乘画舫吟唱诗词。市民亦多于三日前后春游踏青,旧有到水边祈祷、洗濯,以汰去晦气之俗二"’可见三月三春日踏青的习俗对后世的文化辐射力有多么强大:
  上巳与清明
  可以说,上巳节奠定了后世清明节独特的"狂欢"韵味。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三月三上巳自先秦至唐均十分繁盛二从宋元时代开始,在大部分汉族地区,上巳已徒有其名,渐渐退隐《岁时广记》卷十八云:"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i"记载北宋开封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则无"三月三"的条目:准确地说,从宋元起,上巳节并非消失,而是合并到内容更为广泛、日期相近的清明节中了一为什么上巳在中国的民俗文化队列中慢慢消退了呢?可以说,以民众的恋爱、生殖为主题的上巳是"兴也治国术,败电治国术":如前所述,先秦时期上巳的兴起源于最高统治阶层对人力的需求。然而对这种因人力现实需要造成的奔放民风也招来了大儒的质问。孔子曾两次批评《郑风》,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从统治术的角度考虑,孔子认为,放纵个体的情欲将会危害国家治理。当然,基于当时的实际要求,这种否定之声电只能不了了之。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上巳的慢慢消失电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上巳重郊游踏青的特点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以生殖狂欢作为主题的上巳并非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痕迹。它的狂欢灵魂不仅留在了清明节,还比较完整地保留在儒家文化较少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中,并且对东南亚一些地方也有影响。
  喜欢旅游的人们一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歌舞沸天的"三月三"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少数民族,如黎族、白族、壮族、侗族等,仍然有着隆重而又热闹的"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要在三月选择合适的对象,在节日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山坡上,他们相互选择、相识,彼此交换定情物,倾诉爱情,欢度良宵.,傣族的泼水节也在=月举行,泼水也被视为是"祓禊"的文化变体 人们相互泼水,彼此祝福健康平安,青年男女还在这个节日中举办一一种"丢包"的社交活动,"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对歌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三月三又称"歌圩"或"歌节",壮族素以善歌著称,而爱情是壮族青年歌声中永恒的主题。可见,在儒家文化没有完全进入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于中原的"三月三"上巳主题却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仍然是古风中唱歌、恋爱、狂欢的传统再现。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所录之《越崔厅全志》记载,三月三上巳日,凉山彝族有"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有送童子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者,有刚至庙门为人抢去者,有所抢得童子被人夺者。自早至午,喧阗半日,谓之‘抢童子’。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不深怪":从"金马山会"中也能找到中原古代上巳求子的遗风:
  除了我国少数民族外,日本和韩国也保存了我国上巳的文化网子二据《韩国风俗民情研究》描述,相传三月三日是南下燕子的回归日,韩国这一天,女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户外尽情地游玩,野餐时要吃杜鹃花饼、花面,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同时,还用蝴蝶占卜,即通过蝴蝶的颜色占卜凶吉。据《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介绍,在日本,三月三日称为偶人节、女儿节、桃花节等:这个节日是专为家里的女儿庆祝的,要装饰偶人,祈祷女儿长得漂亮和幸福,供上艾叶做的菱形年糕、桃花,边饮白色甜米酒边祝贺。在古代,女儿节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所谓的"流雏",即祭典之后,将自己的灾祸转移到偶人身上,然后放偶人到河里冲走二孙作云先生在《(诗经>恋歌发微》的附录《关于上巳节二三事》中,论证这个习俗源自我同上巳的祓禊,并认为,日本三月三、春日赏花的风俗与我国古代上巳是源流关系二刘晓峰先生在《上巳节与日本的女考证了古代日本皇室也有上巳曲水流觞作诗的雅俗,阅此,他论断,日本的"三月三"源白中国古代的上已。
网站目录投稿: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