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把魏忠贤提升到了关乎明朝最终的存亡关键的地步,可是魏忠贤在历史上又确确实实是一个恶人,为何一个恶人的生死会这么重要?这种说法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如果魏忠贤真的没死的话,明朝难道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到底是对明朝有多大的误解?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属于典型不学无术观点。阉党并非只有太监、阉人,也包括投靠太监的文武官员的一个政治集团。同时,阉人大部分都有兄弟,所以阉人后人也是指家族后代。 (1)阉党收的税都做了什么 阉党能收什么税?在"如何评价天启皇帝,与崇祯相比如何"这一问题中,我们谈了天启在"王恭厂大爆炸"中才掏了1万两用于救灾,却用300万两内帑盖我们通常说的金銮殿。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就算阉党、太监们能征来税(他们征税本身就不符合规矩),那么,税收的花费主要去了哪里? (2)阉党收的税进入内帑,阉党能收税主要根据是万历时期的税监,那么,税监到底收了多少税 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矿税监收税进入内库,共计白银569万1797两,黄金1万2044两。王天有先生根据《定陵注略》《万历邸钞》统计。比《明史·食货志》的统计数字多了一倍。《明史》记载为"几及三百万两"。 但收税结果是什么呢?万历三十年九月户部上报了加税的结果。河西务关,之前布店160多家,现在30多家;临清关,之前流转商38人现在只有2人,缎店32家现在11家,布店73家现在32家;辽左所有布商关门;淮安等关汇报各地商人已经不来了。 中小商人已经进入窒息状态。由此,我们才会看到天启年间爆发了众多的市民起义。 税监被收税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商人,但最有钱、最能偷税漏税的皇商、官商、走私商的税却不敢收、收不上来。毕竟层次越高避税的手段越多。最终,中小商人成为税赋的承受者。 (3)宦官收税导致的问题非常严重 同样,十年收了三百万到六百万的税,平均每年三到六十万两,从全国范围内并不多。但是你要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西班牙、日本已经对中国采取"禁银"政策并严格执行,由此,晚明的经济由严重的通货膨胀变成通货紧缩,对商业本来就是一大打击。再加上,以郑芝龙为代表的"走私海盗商"对外贸商的掠夺,更是成问题。 但这些并非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太监在收税过程中的贪腐问题"。每年三到六十万量后面乘以几倍那就看每个人了!皇帝和宦官一同胡作非为才是税收收不上来的根本原因,崇祯上位后,天下已经无可救药。 都说奸臣误国,后人提到大明灭亡的原因,宦官之乱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魏忠贤这样贪赃枉法的大坏人原来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难道崇祯皇帝真的错杀了"忠贤"之臣吗? 天启皇帝在传位给崇祯皇帝之时,告诉他忠贤是一个有用的人,忠心不二,一定要重用。但是崇祯皇帝太小了,他本就不是当作储君培养的,有一腔热血并不能救国,论起手段,他甚至还不如他这个木匠哥哥。不要看清朝人修的明史之中,天启皇帝就跟个窝囊废一样。而他好歹能保证朝堂平衡,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崇祯皇帝前期听着文人们瞎忽悠,等到长大成熟了,刚刚摸清了当皇帝的门门道道,历史却不再给他机会了。 明朝亡国的原因有很多,和魏忠贤活不活在世上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有人说杀了魏忠贤,打击了阉党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没有制衡的力量,所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实际上崇祯皇帝是比较多疑而自负的,他对党争一向抓得紧,朝中并没有出现过一家独大的情况,他倒是很喜欢用孤臣。 还有说魏忠贤如果在的话,能够替崇祯皇帝筹到钱。魏忠贤最大的本事就是收税,有钱国家才能打仗。南明前期有六十万以上的大军,就是苦于没钱。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士绅商人们都要看魏忠贤的脸色。魏忠贤代表的是皇权,对代表着地主阶级的东林党手段强狠,各种打压,从特权阶级身上捞了不少钱,所以国家没有穷到明末那种程度。 一朝君王一朝臣,天启皇帝死了,魏忠贤已经没有了嚣张的底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子,就算留住魏忠贤一命,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宠他,任由他作威作福。魏忠贤没了权势,士绅商人们打压报复还来不及,怎么会还像从前那般老老实实交钱。再者,魏忠贤在天启皇帝面前可以推荐人才,比如赵南星和孙承宗等,但在崇祯皇帝面前,他推举的人怎么可能得到重用?所以与其指望魏忠贤活着,还不如指望天启皇帝复生。 将国家的灭亡归结在一两个因素之上,或者将救国的大任指望在一两个人身上是片面的。无论是那个朝代,让宦官权势坐大就是往死路上跑。明朝除了朱元璋这样的狠角色和朱棣这样的雄主,还真没压得住阉党的皇帝。崇祯皇帝一上台就灭了魏忠贤,一方面是百姓的呼声太过强烈,一方面也是惧怕这股势力。只是他年纪太小,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收拾魏忠贤死后的残局,缺乏政治经验,把一大批有功的将领们撤职的撤职,杀的杀。 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东林党也不是什么好货色。总之一句话,当一个皇帝只能用小人压坏人的话,这本就是亡国的前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