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意在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生产商Tunva的消息流传开来。据估计,这笔交易最终可能超过61亿元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光明食品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军向记者确认,目前,这次大手笔并购"尚未达成协议,还在接触了解过程中"。 国际化并购,已是光明食品集团在新时期的战略"集结号"。之前,旗下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是中国乳企在海外的第一起并购案。今年7月底,新莱特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又成为中国食品企业开疆拓土后的首家上市公司,募资7500万新西兰元(约合3.68亿元人民币),首日涨幅24.55%。 在乳品行业备受关注的当下,新莱特硕果初成。而走出去,实际上也蕴藏着一层现实原因:尽管光明食品集团拥有100万亩土地,但还不足以完成奶牛、奶源等整体布局,必须走向国内、走出国境,寻找优质资源和企业,才能保证质量,演绎"全球畅想"。 并购下"快棋",质量靠"慢工" 作为中国乳业首次海外并购,光明乳业下了一手"快棋"。 2010年5月末,光明参与新莱特的竞购。2个月后,所有调查及法律文件的洽谈、签署即告完成。当年11月,光明乳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控股51%,正式入主新莱特。当时,新莱特市值约为7.5亿元。今年上市后,光明乳业对新莱特的投资在32个月内翻了一倍。 潘建军告诉记者,选择新西兰和新莱特,其实"顺理成章"。"我们也在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考察过,新西兰无论地理条件还是自然环境,都无需多说。"作为新西兰5家独立牛奶加工商之一,新莱特的牧场、奶源质量、加工技艺及企业管理都堪称一流。 收购前夕,适逢新莱特资金流短缺,需要注资盘活。光明作为全国前三的乳品企业,背靠庞大的中国市场,也令新莱特颇为心动。"绣球"抛出后,两家企业一拍即合。 从并购到生产,新莱特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是因为光明在并购时早已"深思熟虑"。"光明在并购时始终遵循几条原则。"潘建军表示,首先,并购要符合光明的战略,乳业作为光明食品集团的核心业务,是战略重点。其次,并购的业务要与其他领域、部门实现协同。再者,并购的价格要合理,风险要可控。 按理说,并购之后,大股东往往会急于掌握主动,甚至改变原有的企业决策。但光明对新莱特却有些"无为而治"的意思。并购之前,光明对新莱特的管理团队进行了详尽考察,对其首席执行官和数位董事的资历、背景都充分了解之后,仍旧保留了新莱特原有的管理团队,仅派去一位常驻人员负责新西兰与中国市场的协同对接。 "只有令人放心的管理团队,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光明方面表示,新莱特成熟的企业治理和新西兰完美的审计、法律制度,从宏观上为产品质量上了"锁"。 另一方面,光明基于完善新莱特产品结构的考虑,在收购协议签订2个月后,就开始投资建设第二工厂,设计年产能为5万吨,生产高端婴幼儿奶粉"培儿贝瑞",这一项目让新莱特成为新西兰仅有的两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供应商,以优质产品"反哺"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基地。目前,第二工厂的产能已居世界前列。 从"全球畅想"到"唱响全球" 光明乳业并购新莱特,被业界视作"借洋鸡,生金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泠一表示,光明没有进行终端产品的直接买卖,而是选择并购,对中国奶源、尤其高端产品奶源市场是有益的补充。 但光明方面强调,走出去,还出于保障食品安全的考虑。除了相中新西兰奶源本身的优良品质与成熟加工工艺,向外拓展也是企业实际战略的需要。 "要打造健康的乳制品,就要在源头上严加控制。"潘建军说,光明恪守打造乳业的全产业链的宗旨,力求覆盖从源头、加工到终端销售的所有环节。"虽然集团拥有100万亩土地,但要在源头完成奶牛、奶源的布局,还远远不够。因此,走向国内、走向海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宗南也曾在受访时表示,光明乳业海外并购的重要考虑之一,就是针对国内优质奶源不多的现实,从海外获取更好的品牌、更优质的资源,提升国内的乳品质量。 去年,光明乳业营收超过130亿元,其中大部分业务与鲜奶相关。"乳业生产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竭泽而渔,一旦供应跟不上,产品质量就必然出问题。"潘建军举例说,就上海地区而言,光明在崇明、奉贤开设牧场,在金山有种奶牛场,这是上海地区新鲜供奶的保证,"当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拉伸产业链,布局全球就水到渠成了。" 潘建军强调,未来,光明食品集团将进一步寻求其它业务领域的海外并购,期望通过业务之间的协同,提升、管控产品质量,实现从"全球畅想"到"唱响全球"的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