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海门中专创新教育的校本行动的特色和效果。当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时,中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个性定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培养基";通过课堂的个性表达,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和"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水分";通过课题的个性呈现,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花"和"结果"提供有效的"培管"。
  关键词:创新  项目驱动  研发中心  校本行动
  学校正是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校本行动,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并且通过寻载体、创平台、强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师生的创新思维,涵养师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一、 自由与规则:课程的个性定制
  1.师本课程——率性而不任性
  在课程治理中,学校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适合自己的师本课程。教学的个性化首先在于课程的个性化。这种二次开发完全根据教师自己对课程的把握和理解,教师不但可以质疑教材,还可以"改编"与"改造"教材,敢于突破教材已有的框架、体例。只有敢于开发教材,才有教学创新的勇气与底气。例如,e项目名师工作室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研究开发了全新体例的"微型游戏项目教材"。"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对课程的重组,每位教师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教材,关键是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突破了固有的思维习惯。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同一个"触发器",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可能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传递。在遵循"国标"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而不任性。
  2.生本课程——自由而不漫游
  在课程治理中,学校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资源供学生选择。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自主学习。由于每位学生选择的项目不同,教师就不可能再"统一步伐""统一标准",这样就可以保证课堂"异味"十足。这种课程的"生本化"赋予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自由是创新的"空气",创新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产生。当然,由于资源受限,学校现在每一节课提供的资源还很有限。学校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断扩大课堂的项目"供给量",最终形成"项目超市"的局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
  生本课程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生长的"营养剂",只有实现课程的生本化,赋予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有选择的自由既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避免了思维的"迷航"和"漫游"。
  所谓教学创新,就是勇于打破现有的规则,突破各种藩篱的束缚,赋予师生以"教""学"的自由。实现课程的个性定制无疑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最适合的"土壤",也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提供了"温床"。二、 发散与融合:课堂的个性表达
  1.课堂"碰撞"——争鸣比共鸣更重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明确要求,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公共基础课教学,都必须有争论的环节。争论与讨论不同,讨论以寻求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争论并不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每个人都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呈现多条路径的局面,避免了先前一条路径即是"最佳路径"的问题解决样式。教师不去判断哪个是"最佳路径",而是由学生自行判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路径,虽然并不一定是"最佳路径"。让课堂呈现不同的"场景",发出不同的"声音",课堂不再"风平浪静",而是"波涛汹涌",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课堂中,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个科技创新作品、写就了一篇篇科技说明论文。
  争鸣比共鸣更重要。争鸣是创新思维生长的"催化剂",争鸣中"碰撞"出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思考、新思辨给人以全新的启迪,更为主要的是,这种"碰撞"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涵养",是"碰撞"出更大"浪花"的前奏曲。
  2.课堂"不满"——审视比审美更重要
  中职教学不同于基础学段,其专业教学涉及很多的工艺、流程,方法、技巧,其实这些工艺、流程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间;这些方法、技巧也不是无懈可击的,还有改进、提高的余地。学校出台了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看不惯"和"不满",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奖励。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指导的工艺、流程等提出质疑,可以对教师得出的结论、做出的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思想进行批判等。同时,在课堂上赋予学生更多的尝试空间,并且在课后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提供"演练场",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灵感。在学生的审视中,学校的实训耗材消耗减少了;在学生的挑剔中,教师编写的程序被学生简化了;在学生的"不满"中,新校区的实训场所布局作了重新调整;在学生的"看不惯"中,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被学生抛弃了……
  审视比审美更重要,审视是创新的"助燃剂",学校固然应该以审美、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但学校更要以审视、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尤其是与自己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事物。只有拥有这种审视、挑剔的眼光,才能使学校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实就是通过对现行现象和做法予以严格的审视,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通过各自的发散性思维以寻求有效的对策,实现视域融合,进而消除现实中的"不满"。这就是课堂的个性表达。三、 定点与捕捉:课题的个性呈现
  1.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新载体
  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新载体。职业学校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校园、书本中走出来,走向企业、回到社会、回归自然,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促进专業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更有助于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求每个专业都要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融入到实践活动中,使专业教学社会化,形成有主题、有组织、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的实践活动常态。例如,笔者学校养殖专业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海门本地养殖业的现状,开展了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破解海门山羊的生存之谜",围绕当前海门山羊品种生存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通过走访养殖户、走进山羊交易市场、求教专业技术人员、查询相关资料等多种途径,摸清了海门山羊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杂交后代的基因不纯,不能稳定遗传,导致杂种之间的互交,引起海门山羊品质的急剧下降,提出了建立纯种海门山羊电子注册制度、建立海门山羊种羊核心群、做好核心群后代的选育、慎重进行海门山羊的杂交改良、强化海门山羊的标准化饲养等意见建议,形成调查报告,呈送市农委、部分农业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海门山羊的提纯复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参加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
  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快速與社会融合,不但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快速"入地",更可以进一步激发和催生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与思考,促成学生创新品质的提升。
  2.共建研发中心——创新实践新平台
  创新不仅需要载体,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平台。职业学校只有做到专业教学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直面企业真实情境,立足职业岗位,深度卷入企业产品的生产与研发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在现实的实践中,学校尝试与企业共建共管研发中心,使研发中心成为产学研的上佳平台。
  研发中心真正体现了专业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教师与学生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了社会效益。三年来,学校主导的产品研发已"孵化"专利11项。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海门市常乐粉末冶金厂依托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的机械臂项目,解决了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了本专业的行业前沿信息,而且激活了创新"因子",促成了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与龙信集团合作研发的PC工厂化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学生参与研发产品的测试、安排、生产过程,参与相关问题的研讨,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目前,建筑专业的师生正在大力研发建筑3D打印技术,为3D打印的批量应用奠定基础。
  事实证明,中职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研发中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更是一个试验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设想和"金点子"通过这一平台付诸实践,也可以自己动手对现有的产品、工艺进行革新,研发中心真正成为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张培.创新教育:概念、定位与变革[J].东北师大学报,2001(6).
  [2]张文修.谈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3]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
网站目录投稿:惜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