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寒食节首次成为法定节日


  唐代节令众多,最隆重的有八节,即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其中寒食最受到人们重现。
  寒食清明,一则节日祭祖,文人们不免思乡念亲,神牵魂绕;二则万象更新,百般随意,文人借景生情,感慨尤多;三则寒食节史话悠长,文人学识博闻,鉴古喻今,灵感顿生。
  寒食清明节本是国人共度的节日,但其与诗人更有着不解之缘。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何处难忘酒》诗句道: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
  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小院迥罗绫,深房理管弦。
  此时无一盏,争过艳阳天?
  在诗人心目中,人生最难忘的事,不是他乡遇故知和金榜题名时一类的喜事,而是寒食节难得有酒喝。此情非白居易一人的感受。
  在敦煌文书中,存有唐代进士王冷然的《寒食篇》。书中记载的内容反映出唐人对寒食节的看法,诗道:
  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焚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
  算取去年冬至时,一百五日今朝是。
  在唐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把寒食节视为重要的节令。人们会围绕寒食节展开一系列特点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令活动,其风俗也十分兴盛。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祭扫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丰富多样的寒食清明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寒食放假,也恩及官户和奴婢。据《唐六典》记载:
  官户和奴婢在元日、冬至和寒食三个节日,都要放三日假。
  官户和奴婢是唐代等级最低下的人,一年到头苦于役使,仅有3次假休,而寒食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寒食节在唐代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时期,人们过寒食节不仅要求禁烟冷食,同时又增加了斗鸡、扫墓、踏青、荡秋千、馈宴、镂鸡子、蹴鞠和品新茶等内容。
  后世传承唐代的习俗,寒食节又新增一项规定,即放假7天。寒食节活动又增加了赋诗、赏花、馈赠、斗百草、打瓦和放风筝等内容。
  《全唐诗》卷李崇嗣的《寒食》记载:"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万井人家初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烟。"《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记载:"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奉天寒食书事》记载:"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
  诗人们反映寒食节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寒食夜里住在绵山脚下的冷泉驿,写出了禁火感受:
  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
  自怯春寒苦,哪堪禁火赊。
  寒食禁烟连皇宫内都不例外。唐代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有"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树绿"的诗句;北宋文学家李方叔的《寒食》道:"千株密炬出严,走马天街赐近臣。"宋人宋白《宫词百首》道:"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
  寒食节禁烟,尽管皇家有灵活机动的对策,但寒食传统习俗禁火冷食,连皇室也受到约束,这确是事实。这些诗咏,说明了唐代寒食节时家家灭火,从南到北,风俗如一。
  寒食灭火,意在敬重介之推,唐人心目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怀旧成分,这一点也可从唐人诗歌中搜寻出来。
  《全唐诗》说道: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扬子,烧山忆介推。
  当然,唐人过寒食节,主要的目的已不是纪念前贤,而是眷恋春光妩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
  所以,唐代诗人咏及寒食节,追怀介之推的人很少,而描述当时民俗风情的人却有很多。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据传,唐代的岭南节度使崔护,早年科举进士不第。清明节独游城南,因酒渴思水,向一民居叩门,一女子开门迎之,复取出水让喝时,独靠在桃树下伫立。崔护喝完谢别,女子送至门外,露出不胜之情。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访寻到此家。叩门半天,无人接应,于是在门上写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数日后,崔护又复去,有老父出门说: "吾女知书,还未聘人。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前日出门看到所题诗句, 回家后遂不食, 现已昏死去数日! "
  崔护听罢,赶忙急奔入家,见其女还躺在床,忙举女子的头哭说:"崔某来也。"其女仿佛有预感,开目复活。老父家人皆喜,并愿将女儿许配给崔护。
  在《全唐诗话》中,有一则唐代帝王由寒食诗引出的故事。
  唐德宗在位时,诗人韩翃写了一首嘲讽在禁火时节,皇宫使用偷梁换柱术,以赐臣僚蜡烛代替禁烟的《寒食》诗。没想到四句诗轰动一时,连唐德宗都赞赏不已。
  780年,德宗亲自御批,要调韩翃到皇宫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即为帝王草拟令文。
  当时,有两个叫韩翃的人,一个是写寒食诗的韩翃,一个是刺史宰相。当时写诗的韩翃,正远在夷门即开封为李勉幕属。传唤官起初以为是调刺史宰相,因拿不准请示皇帝。
  德宗又御批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接下来德宗又批:"要此韩翃。"
  邸报送到夷门,韩翃开始还不敢相信。送邸报者拿出御批道:此诗不是官人写的?
  韩翃一见大喜,连声说:"是啊,是我不错啊!"于是,韩翃因此诗而飞黄腾达。
  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逐渐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的以变形的方式被传承了下来,并保存于清明节中。而寒食扫墓的习俗也被移到清明节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清明》,诗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人的思归意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图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极通俗的语言,做了很好的概括。
  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真实自然,把作者内心在清明时节,欲言又止的思念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清明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纵观历史,寒食清明节不仅对我国古代历史变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反映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我国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均形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网站目录投稿: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