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个情人节,是在阳历2月14日。 这个节日又叫"瓦伦丁节",起因是一个叫瓦伦丁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而殉教。在临死之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书,表明他在坐牢期间受到这位姑娘的多方爱护而萌生的纯洁的爱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就把他临刑的这一天2月H日定为情人节,这是公元270年的事,臣今已有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文艺复兴时代,青年人把这天遇见的第一个异性青年,作为自己的情人。这里有较多信你的色彩。而如今在西方各国,人们在这一天给爱人选瓦伦丁倍卡(情人节贺卡)、玫瑰花、蝴煤等礼物,也送精致的巧克力、糕点或服装等礼品。在这一天举行情人节舞会或快乐郊游,以示庆祝。由于情人节体现了爱情这一人类祟高感情的生活美,成为加强与巩固爱情的一种浪漫之举。一些姑娘们还把月挂树叶贴在枝头上,想在情人节之夜梦见自己心爱的情人。而这一节日也给众多商家带来不小的商机和可观的利润。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人节也被引进了中国,经过商家和媒体的热炒,似乎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节日。许多人也赶时髦过情人节,给自己酌爱人送礼物。但对情人节的原由则往往并不了解,只是跟风而已。 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人)往往在公开场合忌谈爱情,所以没有一个专门的情人节。但有关爱情活动的节日却是不少的。例如:在元宵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因之夜,人们不但吃象征团圆的元宵(汤圆),而且青年男女外出现灯,谈情说爱进行交往。故矿月上柳捎头,人约黄昏后"的诗词和袄妻酗船(黄梅戏)等描写爱情的节目出现。因为封建礼法的影响,青年妇女乎时难得出门进行社交活动。元宵灯节则是解禁之日,妇女们是可以自由出外观灯赏月的。这一天也就成了一个"有实无名"的情人节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富有浪温情超呀] 又如三月三,这是春天农业播种时节的盛大节日。古人认为男女情爱活动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所以多有青年男女的野外游乐节会。远古时的"上巳节",即在三月的第一个巴日,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这是一个爱情的狂欢节庆,《周礼·媒化》中记载: "中穿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诗经》郑风膘渤就生动地描写了郑国青年男女择偶野伊伊其相谊,赠之以芍药"的爱情交往。当时还有祭招婚姻之神"高税"的仪式。直到店代,从社甫的佃人们中,还可以看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的节日情景。至今西南不少民族还有三月三的"歌墟"、"坡会哈青年男扩以歌择配"的节日活动。这是歌唱(欢歌、演歌)的节日,但更是爱情的节日。爱情始终是节日歌唱的中心主题。三月三这个节日,也可以说是一个情人节吧。 更有七月七牛郎织女天河配的节日活动。人们讲述天上银河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爱情故事,纪念他们在七月七日这一天鹊桥相会而形成了情人节的核心。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流传了两干多年的民间故事。 《诗经》小雅《大东》中即有:"维天有汉(银河),监亦有光。跃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成就)。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被牵牛,不以服箱。这些句子,说明牵牛星和织女星已经有了人的身份。他们是劳动者,但他们的劳动却不能成事,可能和后世传说的说法一样--因为恋爱影响了劳动,所以被罚分居。但在汉代的七月七日,却是爱人相会的爱情节日。 西汉时,戚夫人的侍儿贾佩兰出宫后嫁给扶风入段儒为妻。她曾说在汉宫中时,七月七日有爱情活动一d临百于池,作于闻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男,谓之相连爱。"(《西京杂记》,此书传为汉代刘欲所写,后经葛洪等编辑而成,多写西汉史事)。这是说情人(帝王与后纪)在池边以五色丝线相缚,表示或祝愿爱情之久远。 敝武故割记汉武帝在七月七日于华殿斋同情人西王母相会。在夜间"七刻",西王母使青乌前引,乘紫云荤车飘然而下。 "至二更,西王母驾九色斑龙上殿。"西王母给武帝献七枚仙桃,二人相聚甚欢,此为神人之恋。 班固《西都赋》记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这是武帝所挖,池之两边有两个石人象征银河中之午女双星,赋曰:"集于豫章之宁,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据。" 此二石人已在2003年发掘出土,成为文物。在汉代也已有了穿针之俗,但穿针是情侣问的游戏。从晒京杂记》卷一的记载看,穿针的岁彩女",这些宫女是通过七夕穿针来占L和求得皇帝的垂育。"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从穿针的时间地点来看,显然是为了爱情目的,而不是乞巧。 敦煌诗词《乞巧》:"乞巧望天河,双双碰绩罗,不犹针眼小,只要明月多。"又:"七日佳人喜夜睛,各格花口到中庭。为求织女专心座,乞巧楼前直到明。"这里虽然有了"乞巧"2字,但所乞之巧仍以爱情为主。 在六朝时代,七夕游乐乞巧仍然以爱情相思为内容。梁·宗惧例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合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纳石为针,陈瓜果子庭中以乞巧,有陌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熔子即蜘蛛,在古代诗文中有象征意义,它吐的网丝谐"相思"的"思"。广西民歌尚有"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句,表示真诚爱情之坚贞。欧阳修诗:"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佳人。"所以蛛网得的巧并非智巧而是巧得爱情之缘。 唐诗中屡以牛女之爱为坚贞爱情的象征。唐玄宗建乞巧楼,高百尺,织牛女,行穿针之乐观《开元天宝遗事》)。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冀乌,在地愿为连理枝。,,S是说得最清楚的。唐·皮肩吾《古别离》以守边令妇思夫的口吻写她对丈夫的爱情之坚贞。她先说:"所磋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但即使长久别离仍深爱不疑:"与君一日为夫妇,千年万年亦相守。" 唐诗写七夕穿针时,皆写欢乐的爱情活动,如刘学威《七夕穿针诗》:"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嚼求的当然是爱情之巧。 七夕还有化生求于之俗,当然也与情爱相关。元代圆仁和尚引庸人《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样,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后来七夕即有岁摩喉罗"小人之俗。 明人朱日藩有限南七夕歌二首》:"高倚银河搭彩楼,女郎三五对抛球,抛罢绣球无气力,鸥哥花外月如钩。一宵争抵一年长,犹度金针到绣床。天下真成长会合,昆明池上两鸳鸯。"是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以香花水果为供,连臂踏歌,乞巧于天孙"的情况。这抛绣球、踏歌等民俗均与爱情有关。 清乾隆时常州人写"十二月词"亿家乡民俗,写到七夕曰:"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四涂更把裙衫整,织女桥边鉴春影。"在牛郎庙烧香,织女桥照影,无非也是为了爱情。 清代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乞巧》:"当廷果瓜女儿心,九引合穿九孔针。输巧何关牛女事,几人含恨坐花阴。"吴曼云《江乡节物诗·试针》:"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核影,绣出鸳鸯不度人。"于此二诗亦可见,在此方和南方乞巧穿针,都与乞求爱情与美满婚姻有关。 乞巧的内容当然很多,不少人也是乞求手巧、心巧、会劳作、会读书而有所成就的,但从牛郎织女的传说本身看,也是以爱情内容为主事。有些诗就说:"多情欲话经年别,哪有功夫送巧来?" 牛女一年才相会一天,有那么多情话要说,哪有功夫来送巧呢? 牛女只是由于作为爱情的象征,才受到人们的祟拜而已,乞巧求的主要还是爱情的珍贵和坚贞。这样,七夕作为情人节,实际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青年的爱情自由是受到封建礼教的阻挠的。牛女也只能远隔天河逻望相思。"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肋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但他们的爱情广受人们的同情,连喜鹊也搭桥让他们相会。虽然相会,感情也还是复杂的,"故娇隔分别,新欢起旧情,含笑不终夜,香见空自停。"(瘐肩吾)"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许敬宗)"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沈淑安)"始田故人新,俄见新人故。"(任希古)"欢余夕漏尽,怨结晓骇归。"(张文恭)"年年今夜尽,机柠别情多。"(杜审言)"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渔。"(刘禹锡)"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自居易)"等将世上无朋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虽然得以相会,但同时又要别离,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但在当时条件下,也可算是好的了。 特别是与那种"无期别"的情侣来比,还是一种幸运。有些人求之而不可得。所以,又有诗曰:"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赵磺)所以人们认为"新秋牛女会佳期",还是令人高兴的爱情节日。(李部)七夕里欢乐的。"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伤青娥。"(李新)"喜事何人不愿随,箔尘洒道赞心期。摹云乍歇楚台雨,新月初弯京兆眉。……寰中风物知多少,异日阴晴成不知。"(沈退)七夕令人高兴的喜事,要遥望天河牛女相会,早已"心期"向往,更喜歇雨天晴,就更加快乐。这种节日心态,是有一定代表的吧。人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能团圆幸福,所以有人就想象天上人间时间的概念不同,"天上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所以"莫言相见闻,天上日应殊"(宋之间),有的还庆幸闰七月,可以相会两次:"耿耿曙河微,神仙此日稀。今年七月闰,庆得两回归。"(王湾)有不满足于"欢娱未缠绕,修忽成离异。终日遥相望,抵益生愁思"的景观,想象穿忽退长河转,独喜凉陷至。 奔精翼风轻,铁河惊龙臀。"(王简)织女乘着凤凰飞翼的香车,宜飞牛郎放牧的山上与情郎相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过去只能是大胆的想象,如今早已废除了封建制度,得到了恋爱的自由,这一美好的理想已成为当今的现实。我们今天以七夕为情人节正是实现了前人的理想,是很有意思的事。这一节日的文化精神比西方情人节浪漫得多了。 由以上的立体分析,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事实上"情人节"虽然没有名义,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我们把元宵节、三月三、七月七都当成中国的情人节亦无不可。这样,中国就有了三个情人节,如果加上从西方引进的情人节,就有四个情人节了,显然太多。我们需要从这四个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的情人节才好。 先看西方的情人节是不是可以照搬过来。我以为瓦伦丁的爱情悲剧虽然非常动人,但却是带有很强的基督教色彩。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中,瓦伦丁节可以成为情人节。在中国似乎不行。因为在中国信基督教的人是不多的。 元宵节呢,它是个灯节,也是春节"过大年"的尾声,虽然和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的时间相近,却难以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三在古代有水边男女相会之俗,但如今它已与清明、寒食节合并成为扫墓、踏青的节日,作为情人节似亦不要。所以我以为还是七月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比较合适。这一方面是由于七月七从两千年前即已成为实际上的情人节了,后来虽以乞巧节对此加以演化,但其节日精神仍以情爱为主。如果我们在民俗活动中对此节日加以丰富,是可以成为一个美好的爱情节日的。这就要靠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了‘。由于商界的热炒,西方情人节曾经红火过一阵,但当冷静下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盲目西化的做法缺少文化根基,终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不如七夕爱情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七夕情人节的活动,可以根据现代生活美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充实,在人民生活美的要求得到满足之时,同时必然有巨大的商机,关留是要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更加理性地对待情人节民俗。 节日作为人民生活美的高潮,是有各种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试作立体分析如下: 在物质方面,有衣、食、住、行等消费民俗和一些生产民俗。过去在七月七有些地方有吃甜汤圆(元宵)的民俗,这象征爱情的甜蜜和圆满,此俗可以推广。各地都可根据当时的特产,制作员美味的节日食品,使情人节更美好。餐馆也可推出"情人套餐"之类的宴席,在节日饮食上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在衣饰方面,馈赠新衣、首饰、文具、用品之类,可以有情人节的特色,特别是佩戴玫瑰或莱莉等鲜花,继承过去用风仙花染手指甲的习俗,亦可用红指甲油取代。绒花、绢花亦可以有情人节的特色。 在住所方面,对结婚新居的优惠或装修的特色,可以做不少事情。过去在昆明池、乞巧楼、长生殿等处为情人相会之所,如今公园、郊外水滨亦可开辟青年活动场所,或开辟大舞会、联欢会、文艺会演等,欢歌、情歌比赛亦可进行。 在旅行方面,可以举办集体的情人节旅游团,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远近旨宜,可使爱情生活得到美好的记忆。 在精神方面,情人节贺卡可以有诗情画意的精美表现。还可以进行"选美"活动,选美不只注重形貌之美,而应以精神为主,进行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体格等方面的比赛,使优胜者成为年青人心目中的明星,树立德智体美诸育全优的榜样。还可以评锣模范夫妻",集体举办"金婚"、"银婚"、"钻石婚"等仪式,使持久、坚贞的爱情经验得到推广,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吧。 情人节就是爱情生活的高潮,这方面的民俗创新是有无限发展空间的。只要是符合当今人民生活美的需要的事物,都会被人民所接受,使新风成俗并传承下去。但是,在初始阶段,新的民俗是需要大力宣传、弘扬的。 据北京娱乐信报2002年8月15日"北京市井"版头条报道《牛郎织女"拼"不过丘比特》一情侣不过七月七,商家只盯二.一四",说明七七情人节很少人来过而西方情人节占了上风。 这里的记者、编辑、总编辑等人似乎对西方情人节的由来也并不了解。不然,大标题黑体应改为"牛郎织女"拼"不过瓦伦丁"才对,因为西方情人节是由于纪念瓦伦丁,和希腊神话中的丘比特实在并无联系。虽然如此大煞风景,但报道中的内容还是很值得重视的。五名记者走访了不少地方,发现无论是商家还是百姓,把七夕当做节日来过的人很少,甚至有很多年青人只知道2月14日,从未听说过七夕,对中国情人节的提法大感诧异。"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说明七夕情人节的宣传还需加强,·需要报纸和刊物、电视、广播、网站等各大新闻媒体参加,特别要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提高人们对中国情人节的文化自觉。只要宣传了,就会有效果。因为中国情人节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请看记者的报道。" "新浪、搜狐很多网站的商城都在首页位置打出了以‘中国情人节’为主题的促销宣传,很多网站都为七夕专门推出了不同系列的鲜花组合。莎啦啦公司还在网上做了关于七夕的调查,在总共6587人次的投票中,重视七夕的占53%,无所谓的占33%,不重视的占9%,看起来七夕还是得到了一些育年人的认可。"在一家公司给指甲美容的机器旁,"这两天来这里要求刻写情侣图案、情侣名字的年青男女比平时多,"原来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中传统的用风仙花染红指甲的旧俗又有了新的生命。 然而,过去每逢七夕都要大演《鹊桥会》的京剧、昆曲等,虽然其著名演员都演过《鹊桥会》,在南方甚至还有真牛上台的趣闻,但在今年却"都忘记了这个节日和这出上演了多年仍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这出名剧。"由此可见,还育许多工作要做,耍得到政府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才行。中国情人节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