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全力打造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摘 要】处于新时代的历史际遇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守好高校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如何用好高校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如何种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田"等诸多任务亟需完成。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打造优质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对于努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及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思政课程改革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重视度不高
  从高校制度层面来看:第一,部分高校领导认为思政课是只谈理论的"虚课",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走过场的虚设","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建设不好把握,难以量化考核,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可以"软着手",转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科研、学科建设、立项课题等"硬指标",造成学校建设"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造成思政课教师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呈现边缘化,形式化。或者高校领导对于思政课师德建设只停留于"上传下达"的垂直式行政层级运作,领导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为下级组织部门下达师德建设指示文件,停留于表面"根据……精神""遵循……要求""接……指示"等"官方"会议传达、名义挂帅、精神领会,并未持续关注其真正落实,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只会造成思政课教师师德工作表面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
  (二)师德培训体系不健全
  从思政课教师师德培训制度方面看,高校缺乏专门的针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培训机构,或者即使有些地方有些高校已建立起培训机构,开展了师德培训、思政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的培训活动,但存在培训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培训机构未指定明确的培训计划或培训方案,并未把思政课教师师德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关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培训主题并没有围绕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工作展开,或针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价值观念以及思政课教师师德失范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也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培训内容空泛、抽象、零散、枯燥,或者不符合专业实际,只是泛泛而谈教师职业道德,"虚化"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仅重视教学技能,科研学术水平培训,培训要求低,约束松,效果差;而培训形式也是单一陈旧。
  (三)教学科研相脱节
  目前,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学术成果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将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与思政课教师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考核,加上目前高校对于学术监管制度的不成熟,导致了思政课教师学术科研与教学实践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衡。表现为部分思政课教师学术意识不,只注重学术成果,忽视学术道德,心态浮躁,浅尝辄止,未遵循基本的学术科研道德与养成严谨治学的学术素养;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心态,为实现职稱评定、奖金利益等个人利益,追名逐利,大量发表论文,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只图短期出成果,不关注文章质量水准,甚至采取不正规方式,买卖学术论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学术造假、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败坏学术风气。
  (四)教师自身素养不足
  其一,学习进取意识不强。思政课教师疲于应对科研、教学的双重压力,无心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知识结构的更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政治敏锐性不够强,思想道德素养要求降低,在岗不敬业等问题,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也无法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治学松懈,在岗不敬业等对职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其二,课堂教学实践效果不佳。思政课教师课前不精心备课,少有教师有教案;课堂上,教师使用教研室统一发放的教学课件,全校共用相同的课件,甚至是每届学生都在用相同的课件,思政课教师只需要照着PPT念,"照本宣科式"上课,考前划重点,考完试休满规定学分,一学期的思政课程即算结课。
  二、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
  (一)从学科建设重要性出发,强化高校学科重视意识
  首先,做出准确的学科定位。思政课具备其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学科属性。高校准确把握这一本质属性,认识到思政课程在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工作中和大学生政治观、理想信念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高校在具体实践教育中,坚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根本任务,设定明确的课程培养计划,能够实现其政治性与教育性有机统一。在课程教育理念方面,增强服务意识,创新育人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机制,制定培养人才方略等;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加强思政课程内容间的学科联系,突出四门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
  最后,牢固树立思政课学科意识。在教育实践中既重视思政课程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也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教育功能,既认可思政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又遵循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价值性。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并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夯实理论知识,展示思政课的学科魅力,获得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从课堂教学端入手,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积极扭转"知识本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教学相长"的新理念;同时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加强自身教学技能、教育理念、职业素养的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时代前沿热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专业的解读与剖析,为课堂教学服务;另外,思政课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培养学术研究意识,重新进行"以科研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职业定位,用科研支撑教学,提高课堂实践的理论性与说服力。另一方面,转变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改变"传授知识"的教育目标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并重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新的教学目标更加彰显"以学生为本""提高能力素养"终极目标,倡导青年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内化,日常实践行为的外化,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育,真正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三)从教师自身素养着眼,提高思政课教师道德修养
  首先,保持忠于职守的心态。遵循"市场经济逻辑"的影响下,思政课教不止于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自身欲望,也体现出对本职业缺乏"安贫乐道"的职业操守,同时在学术科研方面表现为,加强学术自律意识,即实践意义上思政课教师学术道德并未转化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自觉行为,树立科学、严谨、求实、求是的科研自觉意识,坚持内心自律。
  其次,强化学习意识。善于利用专项培训计划平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员专题轮训、高校协作专题培训,以及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及网络项目的研修,提高其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实现剖析热点、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三重并举。
  最后,培养娴熟的教学技能。好教师成就好课堂,思政课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设计及执行体现专业性与针对性;利用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政课程中心"优势,在集体备课中取长补全,做好课堂准备工作;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课堂交流展示,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育实效,成就高层次、高规格、高素质、高水平的优质思政课教师资源。
  作者简介:杜高峰(1993—),女,汉族,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立项课题"制度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xhsdmk201910)。
网站目录投稿:碧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