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授课老师做了个通俗的比喻,并对语义对错进行解析说明。 讲课的老师是闻名全国、全军的新闻记者,宋剑求知若渴,听得如痴如醉。 宋剑是幸运的。 新兵连考核结束后,有两天的休整期,等待分兵命令。这时候,连里通知,要从新兵中挑选两名士兵学习新闻报导。经全连推荐,宋剑和另一名新兵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和军事素质过硬被推荐参加学习。由一名宣传干事带队,一名从事新闻报导的老兵和两名新兵,代表单位到拉萨参加学习。 当车子发动后,宋剑头伸出窗外,大声说:"指导员,我申请到古措去。" 古措是团里条件最艰苦的连队,驻扎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抬头就能看到珠穆朗玛峰。由于路况较差,交通不便,全年有五个月的冰封期。宋剑的班长就是从古措抽调上来的,从班长的嘴里,宋剑对古措比较了解。也许是年轻气盛,也许是受教多年,也许是宣传动员,也许是班长影响,总之,宋剑不假思索的提出要到团里最艰苦的地方去。 这可能就是觉悟吧。 一个月的学习时间,不长也不短。宋剑很努力,也珍惜这样的机会。 那时候,信息交流以写信为主,必要时才打电话或者发电报,电话需要到邮局去打,发达地区街面上会有一些磁卡电话,偏远地区更是连电话都难找。手机属于奢侈品,在大老板中流行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吃饭时拿出来垛在桌子上,倍有面子。小老板就用BB机,一听见嘀嘀声,满世界找电话回。但这东西发展得快也淘汰得快,仅仅用了不到五年时间,手机快速普及,BB机就退出历史舞台,但当时谁也预料不到。 部队管理比较严,士兵们多数时间通过写信进行交流。通常在周末的时候,才可以请假外出打电话。如果碰到急事,需要临时请假外出打电话或发电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广播、报刊和电视。 部队为适应宣传工作需要,让上级了解基层,让群众了解部队。军队中设有专业的新闻机构、宣传机构,发行各类军事报刊,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因此,从中央到基层,有专业的军事记者,也有兼职新闻记者,各级单位还有数量众多的通讯员为各类报刊筹稿。 在当时,新闻行业很吃香,谁干这份工作,那都是有文化的人,被称为才子。宋剑也算是个才子了,但他自己没这个概念,不知道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觉得就象在学校写作文一样,只是学习要求不太一样而已。 "管他的,至少可以吹上三年了",宋剑心里这样想。 学习期间不安排训练,一日生活按条令来。起床、早操、整理内务、打扫卫生、早餐、学习、午餐、午休、学习、晚餐、收看新闻、自学、上床睡觉,几乎每天都这样循环反复。周末只休息一天,不用上课,起床和睡觉时间推迟半个小时。可能是当地社情环境比较复杂,学习班不允许单独请假外出。 这期间,学习班统一安排了外出,也是唯一的一次外出。 三月的拉萨依然寒冷,山上的积雪还没化,宋剑不知道雪会不会化掉。拉萨河没有封冻,但两岸布满冰凌。 宋剑站在广场上,面对着布达拉宫,感觉肃穆而神圣。从山脚至山顶,用石头和木头建起来的楼房套接在一起,依山而起,气势雄伟。颜色鲜艳的经幡迎风招展,与房子的颜色交相辉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顶上金光闪闪。 宋剑听说里面如何的富丽堂皇,也许因为不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或者也不想了解,他对这些不感兴趣,觉得就是个寺庙而已。在布达拉宫广场转了一圈,从外围瞻仰了布达拉宫的雄姿,宋剑在广场的旗杆下照了几张相,就往八廓街方向去了。 一直到以后离开西藏,宋剑都没有进入到布达拉宫内。 学习班的课安排得比较紧,宋剑学习了新闻分类,新闻发展,新闻传播、军事新闻学等基础课程,经过理论强化,老师们又重点讲解消息和通讯两种常用新闻写法。大家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宋剑感到,这些来自北京总部、军区以及当地省级的新闻记者真是名符其实,能写能讲,一个个案例把学生的胃口吊得十足。每个人都想提问发言,参与其中,学习热情让空气都变得热乎起来。 宋剑初次入门,算是开了眼界,他发现作文居然还可以这样写。 在之后的工作中,宋剑在师傅的带领下,还是小有所成,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看着手写的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宋剑别提有多得意。 毕竟不是专门干这个行当,也就仅限于此了。 四月,在返程的路上,宋剑看到山沟里有涓涓细流,积雪开始融化,有流水淌到路面上。原野上盛开红白相间的花朵,细看原来是桃花。牦牛甩着长长的毛尾巴在寻找食物,鸟儿在牛背上吱吱喳喳。柳枝也开始抽出嫩嫩的新芽,这是宋剑进藏后发现有颜色的植物。 宋剑一时才思泉涌,脑子里冒出学过的几句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