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过冬年


  麻江县河坝乡一带居住的瑶族人,每年农历冬月的第一个寅日,要过冬,称为过冬年亦称"盘王节"。《都匀县志稿》记载:"……苗有夭(读‘绕’)家,节俗多同汉族,每年以夏历十一月寅日为岁首,必备酒脯餐鱼祀祖,击铜鼓,吹芦笙,竟日。"瑶家自称:"过冬祭高祖,灭冬要灭人。"上溯起源,我国早在殷代就已用"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钡」定"冬至"的日期,殷墟卜辞中记载的"至日"、"日南"、"南日",均是指的冬至。冬至之日气候已达极寒,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并渐渐转暖。《荆楚岁时记》注云:"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因此,自古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一年的开端和生命萌发的汛期。殷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末,要举行盛大的祭祖砒、百神的活动,如《风俗通》云:"《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嘉平、清祀、大蜡分别是夏、商、周三代各自祭祖批、百神活动的名称。殷"清祀"的日期就在夏历十一月。汉代对冬至甚于前代。
  汉初曾从奏制,以十月为岁首,并称"冬至"为"冬节",官署放假、百姓设酒相贺,活动有拜冬、祭祖、迎祭神抵、敬老、拔攘避邪等。1600多年前的晋代,就有关于瑶族先民"用掺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抓"的记载。唐宋以后,。史料记载"跳盘王"的就更多,"盘王节"所纪念的盘王,既是瑶族人民的祖先,又是一位民族英雄。可见瑶家的过冬,渊源久远。
  相传远古时,瑶族居住的地方,森林茂密,小溪纵横,每逢冬季,虎狼经常出没,给瑶家山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每当农历冬月的第一个虎场天,瑶家人都要举行"祭虎"活动,以求自身安全。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演变为祭祖习俗,成了固定的民族节日。又传,瑶家人的祖先叫"阿公",智慧超人,力大无穷,他多次率众战胜恶虎的侵袭。他死后化作一只老虎,救出行将灭绝的瑶家先民的性命,后人为了怀念他,以冬月为岁首,以"虎‘旧(即"寅’旧)为年节,进行纪念活动。
  过瑶家年,除麻江河坝外,居住在黎平、榕江一带的瑶族人家也过,称为"盘王节"。节期一到,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检把,杀鸡、宰鸭、烹鱼、煮豆腐、杀年猪。早在九月重阳时,各家都要把米酒酿好、密窖,等到过"瑶家年"时才开饮。
  过年的头一天晚上,首先要举行"念冬"(即祭祖)活动。念冬时所用的各种食品十分严格,有鱼、豆腐、糯米酒和核把,而且各种供品都不能沾油腥。所用的筷子是现从山上砍来的巴茅杆制成。用菜叶作碗,以此来纪念祖先的清贫生活。
  是时,人们虔诚庄重。祭祖的祭品,限于鱼、果、酒、核把等。祭酒要用糯米酒,并需在重阳节就酿窖,之前谁也不得擅自饮用,要待念冬后方可启饮;所供的鱼要从河中捕捉,不能伤破鱼身,供鱼忌破五脏等。念冬时在堂屋里的祖先牌位下摆十二碗酒,每碗底放一片青叶,叶上放供品,由家中年长者主持仪式。念罢祭词,从碗中蘸酒洒地,反复几次,并作动作将供品放人挑箩才分食供品。
  过年这天,整个瑶家山寨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孩子穿上新衣。老人们则走亲串寨,互相拜年。姑娘们盛装打扮,小伙子们精神焕发,相互邀约而行,到跳月堂跳月,到芦笙堂上踩芦笙,唱歌游玩,谈情说爱。此外,还举办斗牛、斗鸡、斗鸟、赛马、摔跤、打篮球等文体活动,十分热闹。
网站目录投稿: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