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是侗语,意为"祖母"或"奶奶","萨玛"即大祖母,含有先祖母之意。萨玛节,就是祭枢先祖母的节日,是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的祭祀性节日。 祭萨玛,一般在春、秋两季。即农历一、二月或九、十月的吉日举行,活动一般为三天。萨堂也称为社程坛。在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侗寨,大多没有萨堂。萨堂一般地处寨子中心,祭坛设在萨屋内。一般采用鹅卵石砌成半圆形石坛,上插一把半开的黑伞,伞柄上挂一把扇子,台前放三只小茶杯,坛下多埋有铁三角、铁锅、火钳、银帽、木棒、铁剑,放有石子堆、剪纸等。 祭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时祭祀,即逢过节、斗牛、吹空、演侗戏或遇重大突发事件,比如遭遇外敌人侵等,可以随时祭招,求萨玛保平安。另一种则是一次性祭招,这种祭招因对供品要求很严,时间间隔较长。比如供品中要有九层蚁房、可横盖大路面的野葡萄、一株无风自颐的菩草、一勺两江汇合处旋涡处的水、一撮朽木中自生的浮萍。上述供品十分难寻,故三五年不;定能找齐。当然,现在对供品的要求已没有那么严格了。 . 侗族萨玛节,规模较大的要算格江三宝侗寨的萨玛节,举行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延时长达半个月。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侗族男女在寨老带领下,庄重地来到萨玛初,燃放鞭炮,放响铁炮,吹控、唱歌,恭恭敬敬地祭祀萨玛神,祈求萨玛保佑五谷丰登、六奋兴旺、寨子吉利、老少平安。织招完毕,众人便会在宽敞处唱大歌、吹芦丝,举行斗牛等活动,老少同乐三天。 关于对萨玛的祟拜始于何时,史无记载。侗族群众中有纪念隋唐时岭南超人首领洗氏夫人起源说;有纪念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杏妮起源说;也有纪念土地神起源说。说起对神棍的祭袒,渊源久远要数对土地之神"社"和五谷之神"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后土为社……柱为程,自夏以土把之;周弃亦为程,自商以来把之。"《汉书》也称:"郊把社程,所以来尚矣。"这个"尚",就是久远之意,夏禹不过是"遵之"而已。 《白虎通义》的社稷篇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立程而祭之也。" 《诗经·大雅·绵》里的"乃立家土,戎丑他行",意思是"然后立大社家土,把戎俘在坛前排成行"。由此看出,社程坛的建立同保卫疆土的军事行为有关。 清代时,北京太社租坛前还常举行献俘的仪式。立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还要树所宜之木。《论语·八佾》载,哀公问社于宰我时,宰我回答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这便是当时所宜之木。唐宋时期,我国民间社程最盛,社日时的四邻会社,成了"社会"一词的起源。侗族祭萨封土为坛的形式,同"乃立家土"十分相似,侗族称萨玛为祖奶奶、圣母,同人们将孕育万物的大地尊为大地母神、地母、后土等,在含义上极为贴近。侗族祭萨在春秋二季,同对土地神的春祈秋报的时节十分接近,祈求的内容也无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等。侗族对封土而立的萨玛坛的恭敬虔诚,尤其让人感到侗民族对大地的敬畏和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