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旅游专业强调礼仪素质的培养。本文以培养"心""言""行"一致的、内外兼修的礼仪专业人才为宗旨,讨论中职旅游专业 礼仪修养 融合课程的结构化设计与构建。 关键词:结构化设计 融合课程 阶段学习目标 多元评价 一、中职旅游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强调学生的礼仪素质、礼仪修养等。但从学习效果方面看,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仅仅将所学到的礼仪用到课堂上和考试中,而日常生活中却体现不出旅游专业学生应有的礼仪素质。至于礼仪中所需具备的"沟通能力"、应对具体事件"解决礼仪危机"等要求,学生更是欠缺。 (一)礼仪教育片面化,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中职旅游的礼仪课程基本以 服务礼仪为主,内容主要涉及旅游从业者的言谈举止,且大多以理论形式出现,辅以一些相对陈旧的案例,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要求体会不深; 形体礼仪课程虽然侧重礼仪实践,但是没有相应的教材,课程也仅以行、坐、站、蹲等几种常见的礼仪动作作为课堂反复练习的对象,对学生礼仪观念的养成并无太大帮助。 (二)礼仪教育功利化,课程教学围绕高考 随着旅游专业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大多数中职学生會选择继续考大学。很多中职学校设置课程时,往往仅设置服务礼仪和形体礼仪这两门在高职考试中占有分值的课程。教师进行日常礼仪教育教学时,容易忽视对中职旅游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却把高考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礼仪动作要求在学生面前反复炒冷饭,要求学生熟记、会做,功利性太过明显。 (三)礼仪教育局限化,课程内容缺乏预设 要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预设礼仪环境、场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今的礼仪教学,对于环境的预设往往局限于一些传统案例。由于案例设置思维固化、内容程序化、解决手法理想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思维没有得到拓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陈旧的礼仪案例,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礼仪案例并加以思考如何解决的学习经历。 二、结构化设计和课程融合的理念 (一)关于"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设计"的理念来自计算机专业,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目的在于确定软件的结构。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基于结构化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科知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著名学者布鲁纳曾提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设计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甚至体育等学科领域都有相关的研究,然而在旅游服务的课程中并不多见。 (二)关于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最早见于1912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倡议。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的大中小学课程中,融合课程已比较普遍,该构建理念强调从学科框架、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等几个方面对某一门课程进行重组。在我国,融合课程则是在本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当代课程发展新趋势。最近几年,融合课程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得越来越多。在中职类学校中,由于专业特色鲜明,具体到某个专业时,融合课程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关于课程构建 对于礼仪修养这一门总课程,可从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评价为三个维度进行结构化设计,从"知识板块""教学方式""实践场合""课程资源"四个方面对礼仪心理、礼仪言谈和礼仪行为三门子课程进行融合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中职旅游学生的礼仪修养。 三、研究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结构化设计 1.礼仪习惯"常态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设计 中职学生入学时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的学生虽然在礼仪习惯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有了一定的常识,但总的来说学生对礼仪素质要求的认知度还不高;从课程目标角度方面看,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将礼仪习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礼仪常态。 (1)整体目标。礼仪心理——该课程是融合建构中的起步课程,侧重让学生加强对人的基本心理的认知,从而了解在人际交往中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更能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同时,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换位思考"的理念。 礼仪言谈——该课程是进阶的课程,在学生对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礼仪语言,并将其运用到各种学习、生活、工作的实例中。 礼仪行为——在课程融合建构中,该课程属于高阶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心理、语言符合礼仪要求,日常行为习惯也能符合礼仪要求,并且具备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礼仪危机、用得体的人际交往礼仪处理具体事件的能力。 (2)阶段目标。中职旅游教育一般为三年制, 礼仪心理 可以在高一上就开设,为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建立指导思想,确定学生的认知和修养的努力目标。 高一下开始开设 礼仪言谈 课程,在礼仪心理为学生建立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规范学生的人际礼仪语言要求、提升学生的人际礼仪语言能力。而 旅游心理学继续同步开设,课时时间安排向礼仪言谈倾斜。 在高一两门课的基础上,高二上开始进一步开设 礼仪行为 ,着重提升学生在言行举止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礼仪危机,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在岗位工作中检验自己的礼仪修养、解决实际的礼仪问题。 2.项目设计"具体化"--课程模块结构化设计 从结构化设计角度出发,课程内容的选取不再按照原来教材排版的顺序,而是根据课程融合需要重新选取组合。 首先是礼仪言谈内容的选定。该课程在课程融合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衔接。礼仪言谈选取的课程内容来自原有的服务礼仪教材,有称呼礼仪、问候礼仪、电话礼仪、请示礼仪、言谈沟通礼仪、言谈禁忌礼仪等几个方面。 其次是礼仪心理的内容,主要来自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从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到与礼仪言谈课程中选取了几个相关方面内容进行知识的衔接。在高一的基础教学中,学生通过了解旅游对客服务中顾客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他人心理的认知能力,在礼仪言谈的学习中理解会更加深刻。 最后是礼仪行为课程的内容以职业生涯中的处事行为为主,参考的教材为 职场礼仪。该课程基本再现了行为礼仪学习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实践性技能,包括称呼礼仪、问候礼仪、电话礼仪、请示礼仪在工作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旅游职业人的行为习惯如何体现,进而熟练运用言谈技巧、注意言谈禁忌,以达到在实际工作解决礼仪危机的目的。 3.反思评价"多元化"--课程评价结构化设计 (1)"心"为基础,自我评价。在礼仪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自我检测、自我反思,从自己内心角度出发,对自己的礼仪修养进行评价。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其语言习惯是否符合礼仪素质培养的要求,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 (2)"行"为高阶,多元评价。礼仪行为培养阶段,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动作,也包括学生解决礼仪危机实例的能力。在校内不仅可以通过情景实例让学生做训练,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处理方式进行考查、评价学生。此外,校外岗位实践也是让旅游专业人士评价学生礼仪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融合研究 在对中职旅游学生修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相互依托,发挥课程融合的特点,取长补短。 1.知识板块的融合--礼仪课程结构"系统化" 各课程所选用的板块,在不同的课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以称呼礼仪为例,礼仪心理课程中从人的常规心理角度分析不同的称呼对人心理产生的各种影响;礼仪言谈课程则学习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身份、年龄的人应当如何正确称呼;礼仪行为则要求学生掌握称呼礼仪在职场行为中的正确运用,或分析称呼礼仪在处事行为中运用不当会产生怎样的礼仪危机。虽然同一知识板块在不同的课程中体现的方式不同,但相互之间始终是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2.教学方式的融合--礼仪课程感受"多样化" 在礼仪修养培养融合课程中,教学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互助协作——课堂上分组协作,学生们共同寻找与时俱进的礼仪实例;共同分析有难度的礼仪案例。 督促交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相互之间加强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礼仪的监督,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或者疏忽之处,营造礼仪氛围,并定期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游戏活动——将各个知识板块的内容进行延伸,寻找课内外的各种礼仪点,在课内安排相应的游戏活动。比如"礼仪习惯大找茬"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不足的习惯。 岗位演练——适时让学生走上旅游工作岗位,进行礼仪行为的实地演练,提升学生的岗位体验感,进一步强化职场礼仪。 3.实践场合的融合--礼仪课程体验"纵深化" 中职旅游学生的实践场合并不局限于课内的情境体验和岗位中的实践体验,礼仪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实践场合可以出现在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 点内到点外——不仅礼仪课可以培养礼仪习惯,其他任何课程都可以培养。如上课的坐姿,听教师讲课的姿态,向教师提问的状态等,让任何一位任课教师都感受和体会到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氛围。 课内到课外——不仅课内要遵守礼仪,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注意自己的礼仪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修养。比如见到教师常问好,進出办公室要请示,同学之间有矛盾时善于运用沟通技巧进行化解等。 校内到校外——不仅校内要遵守礼仪,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家里,都要遵守礼仪习惯,久而久之将礼仪习惯内化于心,成为自身优秀素质的一种体现。 4.课程资源的融合--礼仪课程知识"广阔化" 礼仪素质培养融合课程中,三门子课程呈螺旋形促进和加深学生的礼仪修养,课程资源相当丰富。 文本资源——三门子课程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广阔的文字材料,将这些材料融合一起,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事件看得更加透彻。比如分析一名心情不佳的顾客到酒店醉酒,可以从人的心理分析到人的行为,进而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高处理礼仪危机能力的同时增长见识。 环境资源——培养礼仪素质,氛围的营造尤为重要。这首先应从中职旅游班本身开始做起:学生之间有礼有节;对教师彬彬有礼;举手投足彰显专业本色等,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并将这样的习惯慢慢带到家里、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礼仪素养感染周边的人,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人力资源——在礼仪素质培养教育中,家校联系必不可少,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和家长不仅是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引导者,也是监督者,督促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定期邀请职场礼仪专家为学生做讲座,让学生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接受专业人士指导。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已在为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而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修养代表一个地区的旅游接待形象。他们的心态、言语、行为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游客对整个地区的印象。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素质培养得从中职教学阶段开始抓起。 构建"结构化设计"和"课程融合"相结合的礼仪课程,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礼仪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但是,设计重组之后的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时间需要重新安排,教师课前准备需要适当延长时间,学生操作实践需要更精细化的监测和安排。 参考文献: [1]张建宏,傅琴琴."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2018(12). [2]肖静.旅游服务礼仪课程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应用探析[J].卷宗,2017(33). [3]胡小霞,邱卫娟.旅游礼仪课程与体验式教学的融合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