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谓的"潜规则",其内容谁都明白,它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还要厉害,谁不遵循这种"规则",谁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排斥、惩罚。所以,一般的企业都很惧怕这种"潜规则"。然而,你必须要学会它、"尊重"它,不然就根本进入不了你想进入的这个"圈"中,即便是进去也会发现自己无法生存,很快就会被At""圈"抛弃。但是,"潜规则"迟早会被其他途径逼出真相。 ——黄苏/上海 每周都要诊脉! 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要看政策的有效性了。就像中药,每周的药剂都不一样。美国1929年危机,上台几个总统,多少学者,多少流派的意见都不能够摆脱危机,最后还是二战扩大了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使美国经济好转。 摆脱经济危机,世界不要指望中国能突然崛起,没有坚强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没有用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俄罗斯。俄罗斯看上去很硬朗,其实它的经济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危机一来就不行,也就是手上有石油资源。显然,国外流动性泡沫正加速转嫁到国内,比如说楼市,最近很多外国投资者抛盘,拿卖掉的钱回去救自己。中国虽然要逐步开放资本金融项目,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详见2009年第一期 《金融危机还会进一步发酵》) ——季刚强/上海 CEO收入世界难题? 为什么CEO收入让各国企业头痛?一则,新经济文明及无边界浪潮成为"知识型"劳动力登上历史舞台的正当理由;二则,知识资本介入后,财富分配在扁平化后出现反扑,财富向CEO转移,金融业的特殊性又使得整个社会财富向金融高管聚集;三则,资本与"知本"的杂交产品登台亮相——CEO的金手铐(期权)。由此便可理解为何CEO收入难题泛滥于金融经济、成灾于世界大通胀。董事会需要CEO去讲故事、造概念、搞路演。后者凭高超的沟通技巧忽悠社会,制造信息,掌控股价升跌,因此即使在公司利润少时,CEO也能从股价波动中获得收入上涨。而世界大通胀又给金融创新的泡沫化提供了前提。(详见2009年第一期《别让高薪CEO带来低绩效》) ——周滨/北京 觊觎农村,外资先亏后赢 最了解中国国情的中资金融机构不看好农村金融,而作为局外人的外资金融机构何以如此青睐农村金融?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眼光十分长远。他们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看重的是中国农村金融未来的广阔市场。外资开始进入农村金融阵地,包括提供带有公益性的小额信贷服务可能短期内盈利较低,甚至亏损。但是,凭借这个小小投入,它们已经在中国的农村金融领域伸出了"一条腿"。可口可乐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账面—直亏损,后来却盈利巨大,外资觊觎农村金融是同样的道理。现在,外资已经开始实质性行动,中资金融机构还能视而不见吗?(详见2009年第一期《抓住农业投资新商机!》) ——陈晓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