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飞 詹刚明 冯浩 孙广宇 【摘 要】《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林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展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是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办学需求,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植保人才的重要举措。《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相关经验可为国内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植物保护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林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原物的侵染和病害循环、植物抗病性、植物病害流行与防控等多个方面。《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植物免疫学》、《植物病毒学》、《真菌学》、《细菌学》等课程的基础[1,2]。近年来,植物病理学科领域在病原物分类、植物病原互作的分子机制、作物抗病机理与分子改良、植物病害的绿色综合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趋势下,培养懂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4]。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以两种语言做媒介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锻炼学生运用专业外语思考问题、搜集信息、交流研究的能力。开展《植物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对于夯实学生专业功底,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结合作者在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简要论述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教学体系与方法建设 《普通植物病理学》授课对象为植物保护专业大二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理论课程48学时,实验32学时。授课内容涵盖植物病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物主要类群(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致病特征,以及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原理和防控措施。课程基本目标是激发学生学农爱农,认同绿色植保、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念。同时,让学生建立起植物病原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体系,能够诊断常见的植物病害。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核心专业英文术语,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研究前沿,为今后从事国际化的植物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选用的主要教材为宗兆峰、康振生主编的《植物病理学原理》。该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片资源丰富,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辅助光盘,针对病原学部分提供了英汉双语教学课件,包含大量植物病害症状照片和植物病原物形态特征的显微照片。此外,教学团队还选编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影印英文教材,在课件制作上整合了Agarios主编的General Plant Pathology (5th edition),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merican Phytopathology Society,APS)在线教学资源等内容。在教学资源上充分保障了双语教学的开展。 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兴趣引导法、互动教学法等提升教学效率。为巩固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设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英文影音教材关键段落的翻译,Plant Disease期刊Disease Note短文的翻译与思考题,按Disease Note或论文摘要格式撰写英文短文等等。学生通过作业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英文阅读、写作能力,老师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 二、开展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的主要挑战 1.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大。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教学主要以中文为主,大二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对较薄弱,对专业英文也没有机会接触,教学班级个体成员间的英文水平也差异较大,老师很难做针对性调整。部分学生由于英文基础过于薄弱,课上跟不上老师节奏,存在自我放弃的现象。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专业术语多,学习难度增大。普通植物病理学病原学部分涉及大量识记性的专业名词术语,理解其含义并准确记忆对学习课程内容十分重要。而受课程学时压缩的限制,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知识内容来保障课程进度。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难度和学习方法缺乏正确认识,课后投入精力不够,致使上课有掉队现象。 3.时效性的中文教学资源匮乏。近年来,植物病理学学科发展迅速。随着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等方面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病原学方面,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植物病原学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国际相关病原命名法规,特别是病原菌物命名发生重大变化,大量病原真菌名称随之变化;进而促进了对植物病害认识及植物病害调控的理念变化。为保障教学内容的前沿时效性,我们把最新的公认研究进展融入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中。然而,目前采用的中文教材尚未修订,课程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没有反映,部分内容甚至存在教材与讲授内容相冲突的情况。学生依据中文教材,难以有效学习巩固课堂讲授知识。而英文教材又存在难度大,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三、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对策与成效 1.多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从几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强调课程重要性,端正学生态度;其次,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形式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再次,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中整合动画、视频、高清图片等教学资源,在授课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原汁原味的呈现植物病害症状特点与病原物的显微结构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梳理课程知识点,做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条理化,方便学生理解;最后,增加互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效率。 2.小班授课,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自2019年起,植物保护学院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班级学生规模由60人減少到30人。老师可以更方便了解学生动态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与进度。也可以吸纳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案例讨论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充分重视双语课程的特点,掌握授课节奏,突出重点,做好归纳与总结。专业术语做好中英文标注,授课时先用中英文课件讲授基本内容,然后对小节内容进行全英文的概括和总结,最后对章节知识点进行回顾。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并实现中英文的自然过渡,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透彻度。增加课后作业、课前提问、随堂测试等环节,给学生适当压力,增加学生对英文专业术语的印象。 4.开辟第二课题,提高学习成效。首先是做好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的融合。实践出真知,科研训练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平台。植物保护学院对本科生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科研、文献讨论,并撰写综述论文。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加深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此外,教学团队还通过外文文献的集中讨论,在线与面对面答疑,通讯软件(微信、QQ)交流平台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的优化。双语课程有跨学科、跨文化属性,承载着专业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恰当课程考核方式的制定对公平、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考核上,教学团队强调专业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语言目标,考核突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术语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程度,尽量减少对单纯语言要素和识记性内容的考核。考核题型上英文题目占总分的50%,涉及关键名词术语的解释,填空,判断等等。英文题干做到简单易懂,不给学生带来理解障碍。 四、总结 开展双语课程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国际视野,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修完《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会了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国外教学资源。在今后,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教学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进一步打造精品教学资源,保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炼性。目前,教学团队正以小班授课为切入点,加强课堂互动,吸纳学生参与,实现过程性评价,进一步提升普通植物病理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臧睿, 文才艺. 园林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J]大学教育, 2018, 12: 55-58. [2] 王靖, 郑喜清, 李亚珍. 启发式教学在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J]安徽农学通报, 2019, 25: 144-146. [3] 王锦. 高校双语课程建设: 回顾与反思. [J]当代教育科学, 2019, 3: 24-29. [4] 丁栋, 谢占玲.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分析. [J]生物学杂志, 2019. 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