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红楼梦辨读后感字


  《红楼梦辨》是一本由俞平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辨》精选点评:
  ●不是所有观点都同意,不过点评推论比起他书里嘲讽的另两派又好很多
  ●俞说袭人是个白眼狼,这我不服
  ●又读了一次
  ●主要在辨析后四十回,以及全文的立意与脉络,这些主张如今多已成为大众默认的常识,可见作者的成功,但也正因为此,读起来有些不过瘾
  ●老先生们才真的是在做学问啊,现在的很多所谓红学就是公众号水平… 时代问题,当时比较新的见解,现在更多是共识了。因为从不接触八十回之后的描述,第一部分只粗翻了一下。唐伯虎和林黛玉之间的联系之前没见过,感觉很有趣。俞先生对脂批的解读也不太一样,可能是时代问题。另外电子版错误太多了。
  ●作者态度很认真…整本书主要就是批判后四十回…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图书馆很老很老的版本。此书成于22年左右。值得一看。
  ●非常佩服俞平伯老先生 这本其实是他20岁时候所作 现在文坛已经没有这种成就得作家 20岁的俞先生笔法老练沉稳又充满力量
  ●长知识!
  ●不怎么喜欢。
  《红楼梦辨》读后感(一):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后四十回非原著,而是高鹗所续。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对其进行了证明。而俞平伯先生对于这个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续书最大的不足并不在于写作的技巧,而是创作者性情的不同。曹公是名士,晚年贫瘠,对于世俗名利深恶痛绝,断然不可能为封建科举歌功颂德;而高鹗正是科举出身,视野品性的差异造成了续书与原文思想内核的巨大反差,而这种反差进一步投射到角色中,导致了贾母变脸、黛玉嫉妒愤恨而死、宝玉发奋图强等荒谬的笑话。至于节奏的失控又引发了巧姐暴涨暴缩、部分金钗们去向无迹等致命漏洞。 另一方面,俞平伯先生又并非对程高本全然否定。至少它堵死了各种荒谬续本(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牛鬼蛇神大展神威)的可乘之机,保住了红楼梦的清誉,而且在红楼梦的传播意义上,百二十回又具有其重要价值所在。 但是,若想品味红楼梦的真意味,高鹗的续书万万不可采纳!
  《红楼梦辨》读后感(二):读《红楼梦辨》
  最早阅读《红楼梦》应该是在初二的时候,想起来还会觉得搞笑,最初的阅读想法来自于表姐的那一句"你还小,看不懂",不服气的我当下就去借了红楼,慢慢的看了下去,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总算是看完了。看不懂的地方很多,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慢慢懂得了很多。慢慢的,也开始喜欢阅读他人关于红楼的著作,想了解所谓的红学家,所谓的各个派别的红楼研究。其实,最后一次读红楼应该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记忆里很多鲜明的部分也在慢慢褪色,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过往的记忆又在慢慢浮现。喜欢红楼,也喜欢爱红楼的人,红楼是可以品味一辈子的好作品。 《红楼梦辨》应该是我目前所阅读的红学家所写的作品中让人读的最舒服的一部。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阅读它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即使是民国时期的作品,作者也是用最简单明了的语句向我们叙述他所认知的红楼世界。我喜欢作者的写作态度,不是一味的褒扬,也不是一味的贬损,只是把自己观点、自己和友人辩论的往来如实的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仅此而已。 书中谈到的几个话题都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红楼是否是作者自传、高鹗续写的好与坏、红楼80回后的发展、不同版本的红楼、不同版本的红楼续写……内容很丰富,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写到红楼梦中的人和事,但实质上,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来源于红楼前80回的文本。所以,在作者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身论点的时候,我们也在看在那些记忆里的红楼人物,他们的喜乐悲欢、他们的人生百态。很熟悉,也很让人怀念。因此,近期我应该会再读一次红楼,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此外,阅读本书,我也很尊重作者的治学态度。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完整的想法和逻辑去自洽。并且,作者的观点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若友人或社会上有更有说服力与依据的观点,作者也能采纳。这种做法和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去学习。 红楼是百读不厌的,每一次新的阅读好像都能带来全新的感受。未来有一天,或许我也能慢慢写出我的"红楼读后感",但那应该是在很久很久之后。我也希望,在我写的时候,是有依据、有观点的,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这很难,但会有的吧。
  《红楼梦辨》读后感(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看下来发现这一书的人,能死在前八十回里的都是积了八辈子的德,看贾瑞死,看尤氏姐妹死,看晴雯死,看秦可卿死,即使一个丫鬟金钏儿也死的轰轰烈烈。
  后四十回因为高鹗续本,俞平伯认为一则《红楼梦》本不是能续之书,二则曹与高本是两个阶级的人,心性不同,经历不同,这些事儿,曹是切身经历过的,高只能想象;况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高实在无力,导致后四十回错讹百出。
  比如什么贾母不会那么对林黛玉,贾家不该沐皇恩,黛死钗嫁并不是那么合理,前八十回备受瞩目的丫鬟小红不见踪影,等等等等。
  把高鹗一顿臭骂,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谁也续不好《红楼梦》,就是高的手法拙劣,受到千夫所指。
  以及各种考证,考证了红楼梦到底发生在南京还是北京,顺带骂了袁枚不要脸。
  史湘云的结局算是扑朔迷离了,一边"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一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另一边又"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不过她肯定没嫁给贾宝玉就是了,麒麟并不能代表什么。
  有三点不敢苟同。
  一是俞说秦可卿是上吊死的,他给出的理由是大夫说了,秦的病熬过明年春天就好了,秦却平白无故的死了,可见不是暴病而亡。贾宝玉听到秦死,喷了一口血。要是秦是病死的,贾宝玉该悲怆,而不该吐血可见秦不该是病死的。
  这两点并没有说服力,暴病而死不是很正常么,又不是什么宫斗剧,还要有娘娘下毒。再则贾宝玉和秦可卿啥关系啊,性启蒙啊(袭人那是实践,秦是理论),宝玉还在秦的闺房里睡过呢,然后梦了警幻仙子么。
  二是俞说看袭人"侍奉贾母心里就贾母一个人,给了宝玉,心里就暴雨一个人,暗示后来嫁给蒋玉菡,那心里也只有蒋玉菡一个人",再则判词"多情公子空牵念"可见袭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俞还说了,袭人是看贾宝玉落魄的时候,甩手不伺候了,去攀高枝儿去了。从之前的贾宝玉对袭人产生嫌隙估计出来的。
  实在不敢苟同。
  三是凤姐,俞认为凤姐没死,只是被休了,因为贾母死了,凤姐没了靠山,邢夫人因为要鸳鸯一事,再加上有小人挑拨,早就看凤姐不爽;贾琏要给尤二姐报仇,所以休了凤姐。
  说"哭向金陵事更哀",为什么哭向金陵,就是因为被休了,但是没解释清"一从二令三人木"什么意思,只是说"人木"是"休"的意思,此处明显不通。
  但存三点疑处,以后再看。
  《红楼梦辨》读后感(四):读《红楼梦辨》
  近日缘着二读《红楼梦》,抱起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一书与原著小说对比细看,竟然收获极大。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
  初读红楼梦乃是庚寅岁末,去今已五岁有余。彼时我的趣味与平伯初读时一样,觉此书气象狭窄,并无甚可观之处。("看红楼梦并不觉得十分好"(《红楼梦辩》引论)。而现在我又读起来,觉得此书乃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一绝非妄言。观平伯言,几年后在于旅欧轮船上在傅斯年之影响下开始读《红楼梦》,并始觉其价值。这一转变的过程与我相类,使我与平伯的心灵觉得亲近。然而我初读红楼乃20出头,现已廿五。而平伯初读红楼在十二三,而《红楼梦辩》一书竟然是廿二上下写出,真可见其早熟聪颖!
  这一书的缘起乃是俞平伯与顾颉刚之书信往来讨论,其间二人互相启发,亦不免互相辩驳。一唱一和之间,大作既成。顾颉刚在序言大赞这一书信往来讨论辩驳之过程与其结果,此间的气象颇有点先秦诸子气味。在序里,颉刚开宗明义的批评旧红学乃"肤浅的模仿,尖刻的批评,附会的考证",并强调此三项分别源于旧的《书》学,《春秋》学和《诗》学。何等高明的意见啊!这里我仿佛看到那个疑古派豪放青年顾颉刚高唱"层累的形成的古代史"之理论时的豪情气概。《现代学林点将录》里说陈寅恪之史学"胜义微言若有神","呼风唤雨、驱神遣鬼"。其实颉刚的豪情论断亦常有此间之气象。
  转看平伯之正文,共分三编。上编论高鹗之续。中编论曹雪芹之八十回。后编论高续之外的两种续书。全书开宗明义,一上来便好似在曹雪芹之原著八十回与高鹗之续后四十回之间切一大刀,使得读者从常久以来为程高二人所精心编制的谎言里解放出来。诚如顾颉刚所言"由高鹗的意思回到曹雪芹的意思"。这一精神气力,实在与清儒再相似没有。清儒何尝不是因着晚明王学末流与狂禅之流弊而重兴实证科学之风,拨除宋明之迷雾返两汉,继而拨除两汉而返先秦,正本清源,回归六经之本意。民国学人,实乃此精神之苗裔,而同时又加入西方之科学精神,更见其精进。虽然以今天的观点看,那时之书很多观点发明已显得"过时",然而纵不以学术论著视之,其书亦大多可观,其书中韵味颇有袁宏道《满井游记》花朝节郊游始知郊外有春时的气象。纵使学术成绩过去,其精神教化依然能够江河万古流。
  平伯于高鹗之续文,可谓深恶矣。于上编专辟一节大加批判。如宝玉乃是深恶科举官僚之人,而高反而强加其中举一事,并不惜笔墨大肆描写;又如林黛玉竟然有劝学之语,破令人惊愕作呕;贾府诸人抄家衰败之后竟又沐天恩,复世职;巧姐之年纪忽大忽小不合逻辑等等多处。高续之不忍卒读至此,平伯固弃之恶之甚矣。然而平伯竟然又能为其辩驳。他以为高之续的失败"不在于才力不及,不在于不信心谨慎,而实在是与曹雪芹性格嗜好的根本差异"。他能将人和作品分开看,认为高鹗狗尾续貂自有他的背景(例如旧小说之大环境如此)等。"弟不敢菲薄兰墅,却认定他和雪芹的性格差的太远了,不适宜续《红楼梦》。若然他两性格相近一点,以兰墅之慎细,或者成绩远过今作也未可知。"
  另一方面,平伯认为,若没有高氏续书为原著保留一点悲剧的空气,使得宝走黛死,并且假传圣旨将其保留。反而会使得其余续书人乘虚而入,来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那岂不是要糟糕一万倍。若那样,曹公得知,在棺材里也要气得醒过来了!平伯言:"这真是兰墅的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高氏在红楼梦总不失为功多罪少的人"。平伯另外辟一节,专论高之续书在前八十回的依据,考证之工极为扎实稳当。顾颉刚亦云:"后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高氏之续作,有功有过,总体看是"功多而罪少"平伯能将心比心,疑之又不迷信于疑,驳之不沉溺于驳,其心肠近乎菩萨耶?
  平伯此书,于考证之外,更对红楼梦之艺术风格做了高妙的评点。这亦是红学史上一大开创。初读平伯批语颇有前后自相矛盾之处。钱玄同要彻底破除汉字进行拉丁化,鲁迅说中国书不可观。闻一多言我们从故纸堆里杀出去,新一代青年从外面杀进来,讲它杀个片甲不留。五四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之威力至此,不可轻视。平伯亦受此时代风潮之影响乎?然而平伯终究是平心静气之人,他在《红楼梦辩》里面论及曹雪芹仍然是中国伟大之作者。平伯的气质恐怕更接近于周作人一脉吧?张爱玲在外国文学大海里逍遥游之后,觉得还是《红楼梦》《西游记》更好。梁任公于战后欧游归来后,大吼一声西方的文明衰落了,进而转入国学之研究。那一辈人心灵之嬗变轨迹之复杂如此,实在值得玩味。
  乙未八月于临安
网站目录投稿: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