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书现传有三种,即《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太上黄庭中景经》。《外景》首先传世,始行于西晋,时称《黄庭经》。至东晋出现《内景》,便把前者改称为《外景经》,以后 《黄庭经》便成了 《内景》、《外景》的总称。《太上黄庭中景经》乃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 《黄庭经》并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是经为专谈养生方法的早期道经之一,卷数没有定说,较早记载作一卷或二卷不等。一般《内景》不分卷,分三十六章。《外景》分上中下三部,不分章,或不分部而分二十四章。 《外景经》在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中已有著录;《抱朴子》成书于元帝建武年间(317—318年),说明《外景》西晋已有传本。又汉刘向 《列仙传·朱璜传》 中有"与老君《黄庭经》,令日读三过"句,即使《列仙传》非汉代作品,亦为魏晋之作; 北宋欧阳修在 《册正黄庭经序》中说:"世传《黄庭经》者,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也。"即指此书。又世传此书系晋代魏华存元君所传。据此该书约成书于西晋初年。 直到东晋始有《内景》 出现。南北朝梁陶弘景 《真诰》记东晋许长史(穆) 自读《黄庭经》,许掾(玉斧)抄《黄庭》。按《真诰》所言,皆指《内景》。陶弘景《登真隐诀》载有习诵该书之法。说明东晋该书已行世。 《外景》的作者,托名老聃所著,经文说:"老子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但《外景》传人之一是王褒,在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说他曾撰《洞玄经》,疑此经亦出王褒之手。 《内景经》的作者,经文托言为王宸君。最早的本子是《云笈七签》中梁邱子和务成子注本。注序谓是书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为魏夫人 (魏华存) 所传,授自旸谷神王。《内景》、《外景》 皆由晋魏夫人所传,魏夫人之师为清虚真人王褒。 魏华存,字贤安,生于魏废帝嘉平四年(252年),卒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任城人。幼而好道,志慕神仙。据陶弘景《真诰》谓"《上清经》,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之后,为某某窃之,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经》一篇得存"。 该书内外两篇,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等全身八景诸神及二十四真形象与作用。旨在存神内观,神气合一,久而行之,可以消灾祛病,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精补气,炼髓凝真,乘云飞仙。 书名"黄庭"者,"黄"在五色中代表中央颜色,故喻"中央"。"庭"为阶前空地,表示身中部位,亦含"中空"之意。"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黄庭内景"指修养功夫的"中空景象"。即静功做到玄关出现时的一切景象。《道德经》中所谓"窍妙"、"谷神"、"玄牝"等名词,亦可作"黄庭"同样的解释。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亦是该经神气合一的基本法则。《外景》云:"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恬淡无为守德园","清静无为神留止"。同时在讲"内观"时说:"窥视天地存童子","坐于庐下观小童"。这里的天地指自身,童子,指内观时要象童子一样恬淡无欲,亦指存神的景象。《内景》云:"泥丸九真皆有房,……但思一部寿无穷",即言存神内观之法。 此外,经中还提出了一些有关修持的重要问题。如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兴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虚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此说明呼吸服气与养生的关系。"口为玉池太和宫,嗽咽灵液舌不乾,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咙神明通",是说嗽津的功效。"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灭。但当吸气炼子精,……专闲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是说养生必须断欲,这也是魏晋以来炼士所主张的"还精补脑"的思想。关于养生中在身体上应当重视的某些部位与彼此之间的关系,经中也都一一提及,如泥丸、关元、丹田、命门等。经中也说明了心和舌,肝和目等类生理上的相互关系。总之是经精理贯通,体用兼备。故吕纯阳真人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 从来丹经诸书,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诀有别传。而是经则历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鲁妙典、崔少玄、薛玄同等,具见载籍,颇不乏人。是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 现存该书的重要注本有梁丘子的《内景经注》、《外景经注》、务成子的《外景经注》、刘长生的《内景经注》,蒋慎修的《内外玉景经解》,均收入《道藏》,梁丘子等注本又为一九八九年陕西科技出版社重版。诸真合注《内景经注》、蒋国祚的《内景经注》收入《道藏辑要·尾集》。董得宁的《黄庭经发微》,收入《道贯真源》。刘一明的《黄庭经解》收入《道书十二种》,并由一九九○年中医医药出版社影印本。以及杨任芳的《黄庭经阐述》敉斋主人的《黄庭经笺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