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欧洲杯揭幕战上,海信广告亮相赛场。作为欧足联56年来首个来自中国的顶级赞助商,每场比赛中,海信广告将滚动播出16次共计8分钟。 海信抢镜欧洲杯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家电品牌新一轮海外扩张的前哨战。它们试图通过更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海外市场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以及更广的销售渠道。 事实上,在国内家电市场下滑、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家电巨头在国际市场上的成败,将关系到整个中国家电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因此,海尔、美的、海信三大巨头频频发力国际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疆辟土。 海尔对美国通用电气家电公司的收购正式完成交割、美的集团对机器人巨头德国库卡股权收购遭遇阻力、海信自主品牌高调亮相欧洲市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电业的国际化已经进入深水期。 不只是家电业,包括机械、纺织、汽车、通信、3C在内的中国制造,也纷纷选择"借船出海"。这既是"中国制造2025"催化下的"战略意图",也是国内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成长空间受到限制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从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到海外建厂,再到国际并购,浪潮之下,中国制造一直在努力学会"游泳"。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过去长期横亘在中国制造国际化道路上的"三重门"—渠道、技术、品牌,正在逐渐被打破。 显然,在"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中国企业正试图用技术、创新和品牌的力量,在全球市场上打开一扇朝向大海的门。 海尔加速度 2016年6月7日,海尔与美国通用电气家电公司正式结成一家—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这桩创下了中国家电海外并购新纪录的项目,让海尔付出了55.8亿美元的代价。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笔收购似乎有点贵。但是对于一直想在全球化市场经营过程中有所建树的海尔而言,显然是一笔划算的交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标志性企业,用户认可度非常高。拿下通用电气就意味拿下了它的研发、渠道、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通用电气拥有大量中高端市场的用户,这对于极力拓展国际化的海尔而言,尤为重要。 在欧美,通用电气、惠而浦、博世等家电品牌长期霸占中高端市场,中国家电企业很难攻下。因此,通过收购来打开欧美中高端市场,对海尔而言,显然是有效的捷径。 除了通用电气家电公司,海尔的全球化并购对象,还包括日本三洋的白电业务,以及新西兰斐雪派克的厨电业务。这些并购,不仅能加速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能将中国家电制造的全球化经营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过去的布局、渠道、经营,转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品牌竞争。 不只是并购,海尔的国际化战术非常丰富。比如,中国市场产品接轨国际标准、与国际组织联合推广环保项目也成为新的手段。这看上去是一种更为讨巧的国际化,但却赢得了国际市场对品牌的信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尔已是中国家电产业全球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企业。目前,海尔在海外的工厂布局已覆盖4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海尔分别在德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建立四大本土化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建立了24个营销中心,37 000多个销售网点,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亚迪的新能源征途 比亚迪的海外征途,之所以风生水起,凭借的是手中的一张王牌—新能源汽车。 2016年初,比亚迪拿下了印度尼西亚150台电动大巴订单,并计划从2016年12月开始分批交付,在2017年内完成所有车辆交付和充电站的建设与调试。 事实上,在推进全球公共交通零排放的事业上,比亚迪一直走在前列,其电动大巴是目前世界上推广运用最广泛和数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伦敦到洛杉矶,从悉尼到巴西利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遍布全球6大洲的190多个城市,为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污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中国制造长期低质低价的形象,使得中国车企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品牌问题。比亚迪的做法是,摒弃传统燃油车领域低价走量的方式,利用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汽车,解决环保、能源等海外市场关注的大问题。 在美国,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电动车的推广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正好迎合环保和低排放的理念,一举打开了北美市场,并进而在其他国家顺利推广。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很小,但这种站在技术制高点的惯性,将有望打破旧有的格局。 比亚迪的启示在于,一个企业想要在更大的市场站稳脚跟,一定是利用技术创新去服务于消费升级,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毕竟,企业最终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去赢得市场的尊重,而不是低价走量。 一加3,国际范儿 2016年6月15日,无论是巴黎潮店Colette还是纽约的Magnum Soho,这些全球知名的时尚名店门前被人群团团围住,队伍延长至多个街区。而在印度孟买Pop-up活动现场,排队场面同样火爆。 让这些全球用户为之疯狂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大牌,而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一加,他们竞相购买的是一加刚刚发布的新品OnePlus 3。 事实上,一加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并不抢眼,其手机整体销量的60%来自海外。和其他大多数手机厂商先做国内市场再做东南亚市场不一样,一加成立之初就将眼光聚集在海外市场,而且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均价2 000元人民币的一加手机已经成功打入全球30多个国家,其销量最高的是德国、美国、印度三个国家。 这还只是一加在硬件市场上的国际化布局。在软件上,一加考虑到国内外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曾推出了国内氢OS和海外氧OS的双系统策略。而海外的氧OS基本接近于原生系统,与国内的氢OS有一定差别。2016年4月,一加宣布不再区分国内外不同系统,在氢OS2.0上实现氢氧合并。 氢氧合并,全球同步,这显然是一加国际化战略的一步好棋。一旦其系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一加便可以顺理成章依靠"硬件+软件"实现全球布局,拥有更多获取用户的砝码。 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除了一加在硬件和软件上为国际化铺路之外,包括小米、华为、vivo、联想等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毕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红利正日益消失,市场滞胀,增长放缓。走向海外是大部分国产手机迫不及待的选择。 一加的成绩表明,国产手机在海外生存并没那么难,在解决专利问题的前提下,做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