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文书中曾有关于腊月中习俗的记载:"十二月八日何谓?其日沐浴转障,除万病,名为温室,于今不绝也。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绝。"这一记载中的"晋武帝",可能指的是晋武帝时腊日赐药的神仙传说。唐人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有如下引述:"赐予神药,《神仙传》:‘尹轨字公度,晋太康元年腊日过洛阳城西一家求宿,主人以明旦是腊,意不容,又以曾闻公度名,因为设酒。至旦乃赐主人神药一丸而去。",太康为晋武帝年号,这一腊日赐药的典故传说,反映到唐代节俗,则表现为宫廷赐物。受赠的臣子通常会亲自撰文或请人代笔,以示感谢,这样的文章即称为谢上表或谢上状。从唐人诸多腊日赐物谢上表状看,红雪、紫雪、面脂、口脂、澡豆是其中的主要赐物。 赐红雪、紫雪 红雪一物,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出现。从文义来看,腊日赐药乃当时宫廷习俗,红雪当为药名。在古人看来,它的药效可以表现为解酒毒,消宿食,开三焦,利五脏,爽精神,除毒热,破积滞,去胸闷。针对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以及伤寒、狂躁、胃烂、发斑等病,红雪都适宜服用。 紫雪的主要作用是对脚气病的治疗。 同时,在诸谢上表中,随同红雪、紫雪一道赏赐的,往往有金银盒子,这与其贮藏有关。这种金银盒为贮藏药物所用。以描摹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王建的《宫词》,对于这一腊日赐红雪的情景有所描写:"黄金盒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旁边书救字,分明送与大臣家。""黄金盒"言其盛器贵重,"重结香罗"形容其包装华美,"救字"表明腊药源于宫禁,将其与《全唐文》中诸篇一一相对,正是唐代宫廷这一腊日赐红雪等药习俗的反映。 腊日赏赐红雪等物,出现于中唐时期宫廷。而以受赐者的生卒年代来推算,大多出现于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尤以贞元时际为多,如文中标明的就有贞元七年、八年、十年、十四年及十六年。在后世随着腊日赐物这一习俗的中断,在赐物中已无红雪。但作为香药的一种,红雪、紫雪在唐代中日贸易交流史上仍有出现。日本后冷泉天皇时代的藤原明衡编著的《新猿乐记》中记述了一个八郎真人的商人,所贩货物,从中国输入的就有"唐物:沉香、察香……红雪、紫雪……"。 赐面脂、口脂 关于面脂成分,《唐新修本草》载,可人面脂之物有"白瓜子,味甘,平寒,无毒,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悦泽"。 宋人笔记《岁时广记》则为后世留下了这一腊日习俗的记载,其卷三十九云:"赐御宴:唐制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婴盛之。"杜甫《腊日》诗云:"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衰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在五代韩鄂的《四时纂要》中,红雪、面脂、澡豆三者均列人十二月的内容之中,由此可知这时的腊月节物中此三者仍在其列。 赐澡豆 敦煌文书中关于腊日沐浴的习俗,在南朝《荆楚岁时一记》中已有相关叙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豉,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金刚力士,执金刚柞护持佛法之天神也。从这一描写可以看出佛教对于这一节日习俗的影响。 腊日沐浴的习俗出于佛经,由僧及众,无可疑也。而澡豆与沐浴的关系,在后汉安世高译的《温室洗浴众僧经》中已有说明,澡豆是佛经认为沐浴所必备的七物之一,《温室经》云:"佛告抵域长者,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 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王敦初尚主……既还,脾擎金澡盘盛水,琉璃怨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脾莫不掩口而笑之。"可知魏晋时期的皇室已有澡豆用于洁身净面,而民间尚未普及。及至唐代,澡豆已成为土贡进奉之一种。《新唐书》卷三十七日:"(邺州)土贡:澡豆。"((唐六典》尚书户部卷第三中诸道贡物有"(关内道)邺州澡豆"。 总而言之,通过对唐代腊日宫廷所赐之物红雪、紫雪、澡豆及面脂、口脂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腊日节俗在唐朝时期所具有的特色:一方面它是传统祭祀的节日,在各朝仪礼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汉朝以来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影响,将沐浴洁身、转除邪障与腊日联系起来,并逐渐从佛教信徒扩大至民间,至宋腊八粥等节俗的出现。此外腊日赐药也表现出唐人对于神仙金石之说的祟尚,这与道教在李唐王朝的兴盛是不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