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走出怪圈


  每年岁末,各级政府是否"突击花钱",已成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也几成惯例。采访活动中,记者明显感觉大家都有老生常谈的意味。
  不过有一位采访对象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觉得每年都提,正是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每年都没有做好,才留下了话柄。但对于质疑这个话题本身已经是意义不大了,关键在于能否在未来的时间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花钱"之争
  到底是年末正常性"多花钱"还是年底突击性花钱呢?不久之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就在曾撰文指出:"根据今年财政支出预算12.43万亿元的安排,12月当月预计还将完成1.9万亿元支出,比月度平均支出规模要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项目支出前期准备阶段资金需求量小,后期实施阶段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相应资金支付也是前少后多;一些据实结算和以收定支的项目,年底按实际工作量进行清算,12月份支出相对较多,比如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支出按实际工作量年终进行清算,再比如车辆购置税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执行中适度预拨,年终统筹办理资金拨付;预算安排的一些支出项目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等原因,资金支付后延,其中有一部分资金还需要结转到下年使用,等等。
  并且还特别说明,12月份财政支出虽然比较多,但都是按预算要求支出的,年终没有执行完的项目,按有关规定将结转下年使用。结转下年使用的资金使用前一直保留在国库,并没有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资金账户。各预算单位使用上年度结转资金时,也需要按规范的程序办理审核、报批。因此,年底财政支出规模较大,但并不是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年末突出花钱"。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不少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大家普遍认为有些钱不该花,有些机构脱离预算,导致了浪费。再有就是,原本有预算,虽然用不了这么多,但是年底非要花出去。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教授施正文也表示,有些项目,比如办公经费或采购经费,如果一个部门一年的预算是100万,年底完成这些工作只用了80万。上级就会认为明年80万也够了。这就会让第二年的预算减少。这就造成了一些部门可能会为了花钱而花钱。而在采访过程中,更有人告诉记者,预算的钱花不完,说明部门领导"没水平"。施正文听了记者的转述,认为正是这样的不良风气助长了这种行为。
  "突击花钱并不代表违规。这种预算支出的不均衡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比如日本2011年到2012年的预算年度最后一个月的支出,就占到了该预算年度总支出的14%。有些预算本身就不是均衡支出的。因为有些项目并不是每个月都有。比如一些机构年底才会启动一些项目,如年底召开工作总结会议等等。因此不能用年底突击花钱等同于违规花钱。"白景明表示。
  提高实效性
  面对每年一次的质疑,也许各级政府和部门研究该如何走出"突击花钱"的怪圈才是当务之急。
  某县财政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预算编制的时间短,从而出现了预算编制内容不细化,很多支出款项只列到大项而已。甚至还出现了上级政府代编下级政府的预算等现象,直接导致了预算编制的粗糙化。"另外,在转移支付方面,他认为,当前资金支付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政府手中,这种机制可能造成真正需要资金的领域得不到资金,致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资金拨付体制,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单位得到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分解下达本级和上级下达的各项专款,对中央专款未到位、地方已安排配套资金的,要尽早谋划项目。还要提高时效性,完善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配套体系。
  财政资金是政府施政的物质基础,资金使用进度,体现着政府各部门所负责领域的事业发展状况,抓支出进度就是抓事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作为预算执行的主体,要建立支出责任制度,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好落实,按照预算安排及时实施项目,争取早办事、早花钱、早见效。同时也是遏制突击花钱的好方法。
  加快下达速度
  该财政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加快专款下达速度上下功夫,也是另一个解决突击花钱的方法。比如年底前上级专款下达较为密集,各级财政部门要提前策划,争取早日分配到位。对中央专款未到位、地方已安排配套资金的,要加快脚步,力争11月底前将配套资金全部下达。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快分解捆绑在一起的项目资金,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对年内无法达到预期进度的项目资金,要及时调减年度预算额度,防止年底结余过多。
  此外,对于超收资金,除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必须追加的事项和突发应急事项以外,其余部分可以纳入预算调节基金,结转下一年度统筹考虑使用,以减少当年资金结转规模。
  而从整个宏观层面上来说,只有我们的预算制度和其他一些顶层设计在逐步完善起来之后,目前的尴尬局面才能有所改善。白景明认为,目前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重头戏是公共财政预算透明化。现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财政支出透明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财政在抓一件事情,就是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所说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现在国家正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因为财政支出涉及到很多方面,下一步改革,也是要以完善这方面工作为重点。
  另外,今后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监督,重点有一个问题,要充分发挥人大对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监督。还有我们在监督上,特别在预算的执行上要加强常态化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实时监控体系。"
网站目录投稿:曼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