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了城市,綦江区也不例外。但大量农民进城后,并没能真正市民化,而是受观念、体制以及进城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进城农民的"半城市化"表现严重,其原因也涉及到多个方面,只有政府、社会,以及进城农民自身三个方面共同着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关键词】进城农民;半城市化;表现;原因;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綦江区进城农民的数量已达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群体,由于受观念、体制、以及进城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半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并逐渐演变为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首要矛盾。 一、綦江区进城农民"半城市化"的表现 綦江区进城农民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受社会观念、制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进城农民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就业随意化。进城农民工由于受学识和技能的局限,他们的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零售、餐饮、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中。这些行业,由于流动性大,规模偏小,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他们的就业也就处在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劳动工资,权利保障等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是居住边缘化。进城农民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居住地大多集中在房价相对较低或者城市布局的老城区。即使是居住在城市的安置房,其地理位置也相对较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形成了"城中村"的奇怪现象。 三是生活孤岛化。进城农民生活的圈子比较较,娱乐方式非常单一,加之城里人历来对进城农民的歧视,让进城农民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都非常孤独。在进城农民中,有一半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患有抑郁症,生活的孤岛,让他们错失了城市的美好。 四是声誉污名化。进城农民往往被冠以素质差,文明程度低的不良形象。加之部分进城农民,爱占便宜,斤斤计较,甚至还有人出现小偷小摸的现象,这些少部分人群,对进城农民这一整体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社会声誉较差,市民对他们充满了排斥。 五是发展削弱化。进城农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较少,有许多人善于安于现状,享受眼前的满足,对自我能力素质的提升关心较少,甚至吝啬于在这方面投资。因此,他们的自我成长速度较慢,发展能力比较薄弱,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里的新生活。 六是认同内卷化。所谓的"内卷化",是指进城农民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是农村人,因为居住在城里,好歹也算是城里人。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被城市人所认可。在城市人心中,他们仍然被定格为"进城农民"。 二、綦江区进城农民"半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障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农民特点以及对农民不客观、不全面的看法,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农民和市民身份之间划出了一道天然鸿沟。再加上城乡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和进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性,造成了部分市民,甚至部分城市决策者和执法者,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对进城农民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行为上的狭隘偏激的歧视。这就从思想源头上,造成了进城农民的"半城市化"问题。 二是体制制度障碍。户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成为了綦江区进城农民"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正是城镇居民的权利待遇与城镇户口挂钩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工资支付和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就业服务和培训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在内的劳动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城乡不统一、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较大的城镇教育制度等,成为了进城农民实现市民化,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 三是经济状况障碍。进城农民由于到城市生活的时间相对较短,经济状况较之市民,普遍要差一些。一方面是城市的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则是进城农民的低收入,这二者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注定了只有低收入的他们,只能在城市里进行低消费。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费场所,成为了他们不可企及的地方。生活场所的"剥离",也让他们不能很好地和城市融为一体。 四是自身素质障碍。进城农民能否去"半城市化",真正成为城里人,除了思想观念上的壁垒,制度的障碍,经济状况的制约外,还取决于进城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进城农民,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容易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而且还会尽快缩短与市民的差距,培育市民观念,得到市民及其社会管理者的认同,更好地融入市民社会。 五是社会关系障碍。在中国,人际网络中相互信任关系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进城农民由于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但在城市中新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又难以为进城农民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他们的交往群体一般也是跟自己身份差不多的进城农民。由于长期疏离了市民素质的潜移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他们市民化的进程。 三、綦江区改善进城农民"半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由于进城农民"半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解决的措施也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改变进城农民"半城市化"的问题。 一是政府层面挑大梁。必须创新制度,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城乡基本统一的一元制度。加强进城农民的就业培训,综合素质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在更好地适应就业的同时,彰显一个市民应有的文明素质。政府应充分考虑到进城农民收入低的现实状况,在进城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加大投入,助推进城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层面作补充。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和教育,转变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的观念,消除相互的误解和对进城农民的歧视,改善相互关系,使进城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建立进城农民帮扶志愿者组织,主动深入到进城农民身边,通过自身的帮扶行动,让进城农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接纳和温暖,避免自卑心理导致的自闭行为。媒体要充分做好宣传引导,多发掘进城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多报道进城农民的正面形象,以先进典型引领广大城市居民转变对进城农民的歧视,使他们乐于接受进城农民,并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是农民自身求上进。进城农民要去"半城市化",成长为真正的市民,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要善于学习劳动技能,通过学得一己之长,提高在城市生活中的谋生本领。要善于学习城市文明,克服许多在农村的生活陋习,明白"到哪个山头就应唱啥子歌",而不应是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生活中我行我素。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既不能因为受了点歧视便固步自封,也不能因为对城市居民的敌视便狂妄自大,内心热爱这座城市以及城里的居民,才会快速地融入城市。要主动向善向美,远离丑恶行为。进城农民要自己给自己挣面子,而不是丢面子。尽管进城农民经济条件普遍不是很好,有时候个别家庭还会出现经济危机,但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进城农民更应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冲动给进城农民这个群体抹黑。 【参考文献】 [1]朱逸,纪晓岚.风险社会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刍议[J].社会工作,2011.9. [2]李苏.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F].求是学刊,2011.11. [4]王高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探究[J].新经济,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