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吕冬娜 李艳彦 史晓萍
  【摘 要】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单元。而我国的城市群由于受行政分割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大量存在。这些不协调发展现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城市群已被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核心载体。
  【关键词】协同发展;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巨型城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达性,密切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比如长三角集中了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7个;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一般由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缘区);三是有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四是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以城市群组织形式为代表的城镇密集区域,成为集聚国内乃至国际经济、社会、要素的巨大空间。
  京津冀是我国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区,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京津冀城市群是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如何明确三地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产业协作、政策配套、金融支持模式等问题,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京津冀特殊的格局,区域内行政协调难度大,利益诉求差异明显,协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虹吸"现象突出。优质资源向京津聚集,河北省各城市呈现资源和高端劳动力流出态势。
  二是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在定位上存在矛盾,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河北产业层次过低难以对北京的高端产业形成市场需求和支撑。2012年北京输出到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385亿元,其中向天津、河北输出78亿元,仅占5.6%。
  三是基础设施尚未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四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三地在制定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未能统筹顶层设计。
  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群公共交通、高速公路、机场、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群的连通筋骨,在京津冀大都市区的核心发展轴线上建设多层级快速轨道体系,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硬件建设。通过快速轨道交通让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互联互通,是建设京津冀城市群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第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地域相连的同一地域内,京津冀人均公共财力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导致河北优质资源向京津流动,不利于人口、产业及城市功能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布局。因此,应加大向落后腹地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主动承接北京优质资源。京津冀能否协同发展,关键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得怎么样。北京要轻装上阵,有些优质资源就要到河北、天津去配置,产生更大的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相关城市要主动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接,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使北京的优质资源在我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共建共享生态空间。研究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基金。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严格界定区域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构建区域生态系统。
  第五,重点培育冀中南区域性城市。按照影响腹地的范围可将城市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市域性城市。区域性城市的缺失成为京津冀核心外溢受阻和区域网络松散的主要原因。冀中南地区关系到河北全局和长远发展,该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河北自身的问题,也应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心。
  因此,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激活这一区域的活力,大大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中国第三增长极,从而引领我国北方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网站目录投稿:绿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