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概论课运用团队的探索


  【摘 要】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团队,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受团体心理咨询方式的启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可以借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组队"技巧,组成《概论》课课题小团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关键词】《概论》课;团队;探索
  笔者的专业领域是心理学,有做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经历与经验。因工作需要也担任《概论》课的教学。受团体心理咨询的启发,既然心理咨询可以在团体的情景下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可以组成课题小团队,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商讨心理问题,那么在《概论》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共同商讨,教师引导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联系《概论》课的实际,尝试学生团队教学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运用此方法上《概论》课,笔者就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学生组成团队,组成团队要符合以下要求: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6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最好既有男生、也有女生,组队好了后,选出队长,队长带领队员为自己所在的团队命名,要求命名必须与《概论》课程相匹配,体现出该课程的性质,并能表现自己所在团队的精神、气质。
  二、团队活动设计与完成情况
  笔者设计并开展的团队活动有四个:关注"两会";与"浅薄"说再见;我们的《建党伟业》。
  第一個活动:关注"两会"。
  每年春季学期开学之际,恰逢"两会"召开,我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并做简要评论。
  第二个活动:与"浅薄"说再见
  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团队通过充分的讨论,确定一周内的某一个热点问题做尽可能深度的分析。
  第三个活动:"我们眼中"的《建党伟业》
  观看影片《建党伟业》写观后感。
  三、总结
  总结以上几次团队活动,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每次活动,大部分团队都是全员参加,分工合作,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也是所有团队成员一起站在讲台上,虽说是一位队员"主播",其他队员均有回应,而且"主播"并非一定是队长,说明团队成员间有良好的沟通,真正希望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展示团队的实力。
  有助于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深入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学生现在并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鉴别、理性分析的能力与习惯。我在课堂中极力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比如有一个团队在谈到春节期间国人横扫日货的问题时,列举此现象的种种表现,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但他们不仅于罗列现象,而是以电饭煲为例,联系我国电器生产企业与日本企业对比,细数我国生产业与日本的差距,有理有据;同时,他们并非就只是一味羡慕,而是再分析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对我国制造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又表现出应有的民族自信心,最后该团队认为"爱国就应该支持国货,国货应该奋起直追"。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团队表现。老师在充分肯定该团队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团队就他们的观点与结论提问,于是有团队就他们提出"爱国就应该支持国货"的论点提出质疑,无意中竟然出现了辩论,课堂气氛活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在一书中,揭示了当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人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人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卡尔以其清醒的头脑指出看上去万能的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正在悄悄吞噬着当代人的生命之源——"专注力",让大脑日益变得空洞、浅薄。而首当其害的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人群,所以有人称"90后"为"网络土著",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而受害的表现之一就是"专注力"的损害。有研究表明现代人注意力缺失症比例上增加,年龄上推迟,与接收过量信息有关。这样的有组织有引导的团队活动有助于成员在确定讨论的主题后,集中注意力,而不去关注那些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有意识的过程。
  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万资姿老师非常认同朋辈教育的作用,"今后的思政课改革,不妨从‘教导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从‘长辈向‘朋辈转换,这样的思政课可以让学生更‘解渴,也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我在倾听每个团队同学的过程中,不仅分享了他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更深刻的体会到孔子"教学相长"的观点。
  当然,问题也很多。如考核。难以按照传统方式考核;再比如有些目标并未实现。如:变"个人改变"为"团队改变",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有些团队不明显。活动设计应更贴近学生。后期出现的分享倦怠特别应该引起注意。这既与某些团队准备不充分为引起其他团队的共鸣有关,也与活动设计本身有关。
  笔者在运用团队活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在组成团队后,有同学课后找到老师,要求不参加任何团队,并特别指出不是因为其他同学的排斥,而是自己的原因,他们更习惯于独自思考,无法接受这种团队讨论的方式,该生的态度诚恳,我当时告诉他我考虑考虑,后来再次谈到此问题时,他依然坚持,并且强调他也不是因为害怕,就是习惯于个人独立思考,承诺他将以个人的形式在班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我也就同意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那么对于这种个别特殊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如何对待为佳,愿聆听同行高见!
网站目录投稿: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