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的数学能力一般是指: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直观思维、抽象思维、综合思维等)、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算能力、符号能力等。这些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使其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全面提升。本文,就从小学数学视域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重点学科之一,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但分析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重视学生成绩,通常采用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对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1] 一、借助情境教学,培養学生数学思维 经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衍生的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知识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教学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讲到"时、分、秒"这一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早餐?什么时候出家门?什么时候到学校吗?"问题设置之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境给出各种答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教学内容:"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时间的呢?"此时学生可能回答"是钟表(手表)告诉我们的"。然后,教师可以顺势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仔细观察钟表,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可以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设置趣味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问题"是数学教师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终可以掌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所得的结果,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导致无法有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故教学效率不高。[2] 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问题设置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趣味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并告诉学生该菜地的长为5米,宽是3米,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该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越多越好。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索,教师应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出,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通过多变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问题过于死板。且通常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3] 例如,教师为学生设置"有一架飞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从A地飞往B地,如果飞机每小时飞行700千米,可以早到半小时;但是如果飞机每小时飞行500千米,就要迟到半小时。请问规定时间是多少?飞机到达B地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至少掌握三种解题方法。如:解法一,可以用700×0.5+500×0.5、600-500=200→600÷200得出3小时,再用700x(3- 0.5)得出1750千米。解法二,500x(0.5+0.5)÷(700- 500)=2.5→2.5+0.5得出三小时。再用700×2.5得出1750千米。解法三,700×(0.5+0.5)÷(700- 500)=3.5,再用3.5- 0.5得出3小时,然后用500×3.5得出1750千米。以上多种解题思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开展课后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后实践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中,学生的课后实践往往被题海淹没,没有时间、精力与兴趣去参加课后实践。这不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对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课外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 以"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内容为例。在这一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如:为学生展示各种物品(实新小木块、小钢珠、水管弯头、一串葡萄等),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对以上物体的体积进行探究。在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以"同组异质"的形式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物体体积进行探究,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各小组明确分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在下节数学课上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结果。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同时可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效率、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其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07. [2] 李锋.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7:146-147. [3] 崔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