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的来历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公元7世纪初,畲民劳动、生息、繁衍在粤、闽、赣边界山区。景宁畲族各姓宗谱均称祖籍为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古籍《高皇歌》有"凤凰山上安祖坟,荫出盘蓝雷子孙,山上人多难作食,分掌潮州各乡村"和"福建官差欺侮多,搬掌景宁挪云和,景宁云和浙江管,也是掌在山头多"的记述。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三前后,畲民聚集的地方张灯结彩,旗蟠飘扬,鞭炮震天,身着节日盛装的畲族人民从大村小寨潮水般拥来,山歌对唱、祭祀舞蹈、民俗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热闹月卜凡。 畲族三月三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有多种说法。 其一,《盘瓠世考》记载:"盘瓢因为游猎……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簧火歌舞之风从此开始。之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民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哈酒,带上乌饭,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祭拜祖先,对歌跳舞,吹奏乐器,围着笼火狂欢,男女青年借此对歌传爱,直到天将破晓。 其二,据((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载:"据说在唐总章二年,畲民被朝廷军队围困在深山老林之中,处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他们在大山里唯一寻找到的是一种叫乌稳的果实,采回来给雷万兴品尝后,雷万兴命令畲军大量采集此果,为畲军充饥。后畲军得到外援,第二年春,雷万兴又一次带领畲族人民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三,雷万兴感到特别高兴,在与士兵们的谈笑中回想起采野果的情景,此时正值春天,没有乌稳果,就下令畲军,采来乌稳树叶煮饭,算是庆祝。大家吃得很香,饭后高兴地唱起山歌跳起舞,于是畲民三月三吃乌饭的习俗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其三,畲族称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这天一定要吃乌米饭。这事说来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某年三月,由于上年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官府增税,山主加租,连谷种都拿去交租孔畲族村民几乎家家断粮,饱受饥饿之苦。 狼心狗肺的山主不但不借出谷种,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咬伤。 大家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一天夜里,身强力壮的蓝天凤带着几个年轻的后生翻墙进入山主的大院,撬开粮仓,把谷种扛回寨子,连夜播种。 第二天,山主发现粮仓被盗,就带着十几个打手,发疯似的冲进畲族寨子。为免使老百姓遭难,蓝天凤挺身而出。就这样,他被关进牢房,这天正是三月初三。 在地牢里,蓝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山主还串通看守牢房的歪嘴,不给蓝天凤饭吃,想把他活活饿死。 消息传出,父老乡亲们纷纷前去探监,他们用播种剩下的谷种捣成米、煮成饭并捏成饭团送进牢里。可饭团都落到歪嘴肚子里,蓝天凤一口也没有吃到。 这天,去地牢送饭的是畲山出色的歌手钟秀姑娘,她想了个办法对付可恶的歪嘴。 时值晌午,钟秀姑娘挎着竹篓,竹篓里装着麻布袋,送饭来孔歪嘴一边不怀好意地看着姑娘,一边打开麻布袋,把手伸进去。这时,歪嘴突然大声喊叫,接着就乱蹦乱跳起来。可是,竹篓口子小,弄了半天还是抽不出手来,疼得歪嘴满地打滚。原来,麻布袋里装的是又黑又大又毒的山蚂蚁。歪嘴被山蚂蚁州咬,立刻中毒,一命呜吼从此以后,畲家人就采来乌稳叶捣汁浸染大米,煮成的乌饭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抱成一团的山蚂蚁,那些被山蚂蚁吓破胆的狱卒们就再也不敢吃饭团孔蓝天凤天天吃乌米饭,不仅伤口愈合了,还添了不少力气。因此有"乌米饭可治乏力病"一说。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三,蓝天凤被起义军救了出来,并被推举为义军的首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米饭来之不易,三月三被定为谷米的生日。谷米从白花花变成乌亮亮,好像穿了一件黑衣裳,所以,畲山还有"煮乌米饭是为了给谷米穿衣裳、过生日"的说法。 畲民对畲族三月三的重视程度,与春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这一天,畲乡家家户户都要宰杀牲口,祭祀祖先;亩民也多选择这天作为畲家男女定情或婚嫁的日孔做乌饭、吃乌饭成了三月三里一项重要的活动。到夜幕降临,畲民还要举办籍火歌会,内容主要为对歌。 不管哪种说法,三月三都源于祭祀祖先活动。由于畲族以歌见长,爱好舞蹈,歌舞便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舞内容逐渐丰富,尤其是三月三为畲民最大的聚会,不少男女青年借机谈情说爱,三月三渐渐演变成以对歌为主要形式的畲民聚会节日。对此邝露《赤雅》有记:"瑶名畲客,皆高辛盘瓢之后,落种繁衍,时节祀之。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奏乐则男左女右,错鼓、葫芦笙、忽雷、响瓢、云阳。侧具大木槽,置三牲酒饭,扣而群号为礼。用熊署、虎豹、幼鹿、飞鸟、溪毛各设五坛。七献既陈,焚燎节乐,择其女之姥丽娴巧者,劝客极其绸缪……祭毕合乐,男女蹬跃,击云有节,以定婚媾。" 畲族三月三的习俗 畲族三月三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吃乌饭、祭祀舞蹈、赶歌会,以及一些传统体育活动表演等。 吃乌饭 据《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载:景宁畲民三月三吃乌饭,是用一科,金语称"乌枝"、汉语称"山馒头"的小灌木嫩叶(即乌稳)捣碎取汁,浸泡大米煮成的饭。这种黑色的米饭十分可口,有青草芳香味,据说吃了这样的乌饭,上山不怕蚂蚁咬。 《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相传祖先因狩猎殉难,子孙们在这一天吃‘乌饭’(糯米用乌枝叶汁即山馒头汁染黑蒸熟),有的地方还举行对歌,以作纪念。" 做乌饭是取新鲜乌稳(山馒头)树的叶子洗净,放在石臼里捣碎,取出过滤,用其汁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沥干后,放在木饭瓶或陶饭颤等容器里文火蒸熟后,先供奉祖先、神灵,然后自己才能吃。这种饭看上去乌糟糟的,并不是很起眼,吃起来却是糯糯的,香喷喷的,非常可口,吃了还想吃。后来有人加入山间野味,如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和米一起蒸,那味道就更鲜美了。 千百年来,三月三前夕,舍家妇女背着竹篓唱着舍歌,上山摘乌稳叶。三月三这天,舍民家家户户做乌饭,吃乌饭,畲族村寨处处飘荡着乌饭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家蒸乌饭,十家飘清香"之说。舍民们或用乌饭宴请贵客,或带着乌饭团(20世纪60年代以前舍民把乌饭盛在苇叶饭包里)去赶歌会。 祭祀舞蹈 畲族是一个尊宗敬祖的民族,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高皇歌》载:"(龙麒)自愿官唔爱,一心间山学法来,学得真法来传祖……盘蓝雷钟学师郎,收师捉鬼法来强,手反千斤天罗网,凶神恶煞走茫茫。"关于"做功德",在《盘靓世考》中有载:"盘瓢因为游猎……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祖图"中即有"闾山学法"图像,也有多人手拿道具,州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的形态。由此可见,"传师学师与做功德"和舍民族的源流密切相关。据考,自唐宋以来就有舍民在景宁的救木山、澄照大赤洋等地定居,明代大量入迁,日后不断繁衍壮大。故而亩族祭祀仪式—传师学师与做功德—就在浙江景宁畲族聚居区代代相传,在三月三时,更以吃乌饭、跳祭祖舞等形式缅怀先祖,渐渐形成具有相对独特文化品味的祭祀仪式。 婚嫁仪式 畲族青年通常在三月三举行别具一格的畲族婚礼,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延续这种习俗。近年来常常在三月三举行畲族集体婚礼,2008年参加婚礼的新人有十八对,其中还有一对外国新人。畲族婚嫁的主要过程有: 一、拦路迎亲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远房同姓亦可婚配。民间婚姻程序有相亲、定亲、送日子单、送酿酒米、办出嫁酒席、办娶亲酒席、第三天回门、第一个春节拜年等。若是自由恋爱,可省去相亲一节。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办出嫁酒席。这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来女方家中,入村时放三个双响鞭炮,村上姑嫂们即拿杉木枝拦于大门外的路上,表示晚上要对歌。赤郎(对歌手,男方全权代表)折两小枝杉木枝放在路上方,折一小枝放置路下方,表示已明白亲家的安排。放大量鞭炮,递一个红包给姑嫂,姑嫂们就撤去拦路。有的地方是关门迎亲,即在门外放大量鞭炮后,塞进一个红包,里面姑嫂们就会开门了。 二、念谜借锅 畲族的嫁女酒有两餐,中餐叫"落脚酒",由女方宴请男方前来迎亲的队伍,客人坐首席;晚餐是用男方挑来的菜肴宴请女方客人,女方至亲坐首席。故午餐后要举行"借锅"仪式,意为男方借女方的厨师、炊具办酒席。赤郎端来一个放有一对点燃的红烛、两块豆腐、一刀肉、一个厨师红包、一对绑腿布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开始念开场白:"郎儿住山头,多见柴林,少1二书堂,古礼难全,念错莫怪,请阿姨舅姆多多原谅。""借锅"词第一段是对女方家美景的赞扬: "今日来到太公乡,太公住的好寮场,门前麒麟对狮子,寮后金鸡对凤凰,龙马相会在寮场,观音坐落在中央,金字寮门八字开,郎儿借锅上门来。"接着是念炊具的谜语词,姑嫂们先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等念到一样,拿出一样,念不到不拿出,要从头再来一遍。 炊具约有三四十样,"借"齐后,把菜刀口对着自己向厨师作揖,厨师接过,反转刀口作揖,算是仪式完成。红包和肉给厨师,绑腿布给烧火的女子。 三、杀鸡罚酒 借锅后是赤郎杀鸡,鸡血不许滴到碗外,滴出一滴要罚一碗酒。为了耍赤郎,姑嫂们故意来碰撞,使血滴到碗外去,就提酒壶拿碗来罚酒,不喝就抓住头部捏住鼻子往嘴里灌,甚至把锅烟灰抹到赤郎脸上去,以此嬉耍热闹。 四、举盘敬酒 晚餐开始后,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和一位新娘的姐妹端着放有一对红烛、一双酒杯的盘子来敬酒,从首席第一位舅公开始。 盘子放到桌前,姐妹告知客人称I呼后,赤娘开始唱敬酒歌:"一对酒盏花又红,端上桌来敬某某,敬你某某食双酒,酒筵圆满结成双。" 唱完,姐妹斟满双杯酒,赤娘端杯敬客人,客人放入桶盘一个小红包,接杯饮完。各桌所有的客人都要一一敬过。这些红包,一部分给赤娘作手薪,一部分给姐妹,叫"分姐妹钱",大部分给新娘带到夫家去,以后给孩子打制帽子银牌。 五、长夜对歌 畲族婚嫁,最热闹、最有趣的要数长夜对歌。 长夜对歌于新娘出嫁前夜在女方家举行。晚宴一结束,对歌即开场。 所谓"歌场",是用喜宴的三四张八仙桌一字儿排在丈间(厅堂),点燃两支大红"蔡"字烛,摆些水果干果,冲泡许多杯上等的惠明茶。男女赤郎(歌手)各若王入,其中一,人为主歌手,分坐在桌子两边的主座上,其余的分坐在自己的一方,开始对歌。 歌头一开,男女赤郎的山歌就如清泉喷涌,一唱一和,你逗他答,斗闹开了歌台。长夜对歌中,大多是祝贺喜庆吉祥的喜歌,如《嫁女歌》、《度亲歌》、《红轿歌》、《成双歌》、《种田歌》、《采茶歌》,也有唱传统史歌《高皇歌》、《盘古歌》、《月7又帝》、《兄弟结亲》、《封金山》以及《二度梅》、《白蛇传》、《洛阳桥》等"小说歌"。 在对歌中,坐在两旁的其他人可以参与对歌,为一方助兴。除了唱传统山歌外,亦可以唱情歌、谜语歌、学字歌等,山歌内容有手抄本的,更多是即兴创作的。 半夜,主家烧好点心招待长夜对歌和听歌的人。这时就唱《点心歌》和《时辰歌》,再吃点心,之后继续对歌。 天快亮的时候,唱起《保佑歌》,祝福新人美满幸福。天亮时,赤郎代表男方唱起《催亲歌》: "鸡公报晓天将亮,奉请主家扮新娘。 丑时路上慢慢行,gp时夫妻好拜堂。" 《催亲歌》后,新娘行完离开娘家前举行的"办回盘"、"溜筷"、"衔千斤饭"等出嫁仪式,男女赤郎按程序唱《起身歌》及《上轿歌》,最后在《十二生肖》歌声中宣告结束。 畲族婚嫁为什么要长夜对歌?一是因为畲族人民天生爱唱山歌,婚嫁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办喜事人多,是唱山歌最好的时机;二是过去舍民居住条件很差,办喜事客人多,安排住宿困难,长夜对歌,既热闹、喜庆,又解决客人的住宿,是畲族人民的智慧选择。所以婚嫁时长夜对歌,成了舍家最珍爱的"传家宝"。 六、带种出嫁 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婚嫁,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嫁仪式,景宁畲族就有带种出嫁的独特方式,以稻、玉米、豆、花生等种子做嫁妆,叫"带种出嫁"。 还有"带种猜种"仪式,新娘家把精选的种子分装在两对枕头里,分别藏在两只做嫁妆的木箱中。出嫁那天,把加锁的木箱搁在厅堂上,要男方来迎亲的当门赤郎当众"猜种"。猜种时,女方赤娘唱《藏种歌》,男方赤郎唱《猜种歌》,猜不对可再猜,猜对后,赤娘唱《送种歌》,赤郎回唱《接种歌》,对新娘"带种出嫁"表示感谢。 "带种出嫁"蕴涵着新娘到夫家后,像种子一样落脚生根、开花结果的寓意。这些在浙江多种地方志中均有记叙。 七、农具陪嫁 《景宁县志》载"其仓具则来焉,相焉,磁基焉"。 畲族姑娘的嫁妆,以生活和生产实用需要为本。昔日由于舍家普遍贫困,嫁妆极其简单,一般是一只高脚华柜,两只木箱,一床麻织蚊帐,一床蓝土布包裹的棉被,这些东西还要看女方经济能力;但是农具陪嫁则必不可少,农具中的犁、耙、锄、答笠、蓑衣是必须的"五大件",其他如柴刀、镰刀、刀鞘、草鞋等也常作为嫁妆。 八、黄牛踏路 新娘出嫁的日子必须选择黄道吉日,如果新娘出嫁那天经过的路已有一位新娘走过,叫作"旧路",两位及以上新娘出嫁的路径相同,或者有一段路相同,双方不是"争时抢路",而是事先商量。 一般让路程较远的新娘先走,后行的新娘不能走旧路,就牵来一头黄牛,头戴大红花,双角系红布,山这头"盛装"的黄牛在前面"踏路",表示又是"新路"了。这叫"牛踏路",这头牛叫"踏路牛"。 九、夜行嫁 畲家风俗规定,新娘要卯时进夫家门,故新娘要按路程算好,在后半夜就开始起行,以往多为步行,少数有坐轿。舍家大多住在深山,行嫁需翻山越岭,行嫁新娘穿着由父母请来父母双全的"福人"编打的草鞋,草鞋的四个撑上,系上四枚古铜钱,行走时档档响,有避邪、祝福的寓意。 新娘出门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深夜,天亮就赶到夫家。新娘从娘家出门起行后,就不许回头看望,回头看望则有要走"回头路"之含义,夫妻就不能白头到老。新娘行嫁途中力求避免遇见陌生人,在离开娘家时身上带着许多豌豆,如果路上碰见生人,特别是孕妇,就撒些豌豆,以示祛邪秽、保吉祥。 十、嫁男改姓 如果畲族男子到女方落户,女方付给男方一定彩礼,即嫁男。 山区娶媳妇较难,但有了女儿娶个男人较容易,最偏僻的山头也有人来。舍民多兴嫁男,男方家叫"去当儿",女方家称"喊儿"。许多村有一半是"喊儿"。嫁男和嫁女办酒席是一样的,只是换了女方来娶。嫁来的男子要改女方姓,然后子女也姓女方姓,这样的族规是为了让畲族的姓氏不乱。嫁来的男子不会受村坊和家庭歧视,还避免了难以处理的婆媳关系。有的汉族男子也喜欢到舍家"当儿",只要学会舍语,和村民的关系就很融洽。 十一、做两头家 如果双方都为独生子女,要负担双方父母,就两边走动,种好两家的田。双方各自办酒席,不讲彩礼,客人同样来贺喜。男子先到女方家拜堂,再双双到男方家拜堂。等子女长大后,再分开继承。也有阶段性做两头家,即一方弟妹未长大或父母有病、缺少劳力,则等弟妹成婚后,女方再到男方家。 赶歌会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只有语言,常借用汉字记录舍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舍歌在金族人民中普及率较高,人们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了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赶歌会对歌是舍族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这一天,夜幕降临,舍民们围在熊熊燃烧的籍火周围,唱起山歌,跳起舍舞。以前,大多是背唱历史流传下来的《高皇歌》、《封金山》等手抄本,或者根据发生在景宁外舍和暮洋湖的真实事件,创作出如《打盐霸》、《打酒局》之类的斗争山歌以及《汤夫人》之类的孝女歌,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情歌、劳作之歌,以歌颂真善美为主要内容。 如今,则编出许多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祖国和畲村巨大变化的新歌。近几年来,景宁还先后邀请云和、丽水、苍南、泰顺、福安、宁德、罗源、霞浦、福鼎、连江、广东、江西、贵州等地畲族歌手演唱舍族传统民歌。畲族姐妹欢聚一堂,一展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