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文 是 生 活 的 载 体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发烦。"很多同学对作文有一种畏难的心理,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望题兴叹。为了应付差事,要么胡编乱造,扒一些作文书籍,找一些所谓的"范文",依葫芦画瓢,有的自以为得到了作文的窍门,按照一定的模式填充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样制造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无任何新鲜感,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不能带来任何艺术上的享受。奇怪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在一块却能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生活中能侃侃而谈,作文时却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 对中学生来说,作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更是记录生活和抒发性灵的需要。如果偏离甚至违背了"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泉"这一规律,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或考试而去写作文,那就陷入了泥潭,写出的作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内容空洞,感情苍白。只有把作文当做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扩大视野,注重观察,说真话,诉真情,才是作文正确的态度和方向。 内容决定形式,生活是作文的前提。有了丰富的生活基础,便解决了作文的第一大难题。但有了丰富的生活不一定就能产生出好的文章来。作为生活的载体,作为要完成承载生活的任务,在记录和传达生活的同时,还要给人心灵的愉悦和艺术上的享受。作文要想最大限度地表现形式上的美感和传达出内容上的神韵,我们还必须深刻理解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掌握作文的特质和写作的规律。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作文该如何去承载生活、表现生活: 1/3 第一,生活是丰富复杂的,不可能也没必要由作文全部承载。作文必须对来自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精心地筛选、剪辑和加工。如果把作文看成是生活的实录和翻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作文中便写什么事;生活中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作文中一板一眼地照写不误,结果就成了一锅大杂烩或一本流水账,没有一丁点文章的意趣。我们要在平时的积累中对有关材料做好分类,作文时根据题目和主旨的需要进行筛选和录用;在修改时还要做一番剪辑和加工,关键时刻还要忍痛割爱。对材料的筛选和剪辑要以典型、新颖和生动为原则,切忌作文时候用材料越多越好。 第二,作文要艺术的再现生活,必须融入作者的个性。作文承载生活,绝不会像装货物那么简单,作文所反映的生活业已经过作者的主观观照,不再是纯客观的死的生活。也正因为人的个性是丰富的、复杂的、变化的,所以不同的人写出的作文或同一个人写出的不同的作文都是不一样的。至于一些同学作文中的千篇一律现象只能是刻意模仿或抄袭的结果,其缺少的正是个性。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把个性的光彩融进作文中,会不会歪曲生活,导致说假话的后果?"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不仅不会感到不真实,相反,你会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是有感情的,人也往往是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纯客观的记叙描写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读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难道觉察不出优美的景物描写背后鲁迅那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吗?好的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饱含深情的写作使作文在传递生活的同时 2/3 还能够感染人、教育人。同学在作文时,要以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思想感情的寄托,抒发自己的真情,让真情成为作文的灵魂,用真情去打动别人。 第三,作文再现生活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现,形式上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作文中,同样的事件,有的同学写得形象生动,有的同学则写得平淡无奇甚至干瘪无味。这里既有观察是否细致的问题,更有驾驭语言能力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同学写"小河哗哗地流着。"而另一个同学则写道"小河欢快地唱着歌儿。"意思一样,境界迥异。当然这并不是说,多用华丽的辞藻便可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关键是看运用得是否贴切、得法。作文的形式包括体裁的选用、结构的安排、遣词造句等多个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形式是永远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形式上的创新也绝不是标新立异,好的形式可以为文章锦上添花,朱自清从"背影"的角度写父亲颓唐的一生及对儿子的挚爱便是成功的范例。同学们在作文时审慎考虑,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选用合适的形式。即使像《童年趣事》、《我的××》之类的"旧话题"也能通过形式上创新写出新意来。 作文是生活的载体,必须理解并重视其"载体"的功用,通过多写多练,反复实践,积累作文经验,摸索作文规律,才能让作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