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的途径


  【摘 要】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从多角度出发,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成材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及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今天,知识经济赋予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以双重的历史重托,其一是将实验室和书斋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其二是在推动知识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这双重的历史重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既是一种历史的信任,更是一种历史的寄托。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是一个创造的社会,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更广更强的能力、更高更优的素养,是未来社会对知识分子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应该孜孜以求的目标。同时教育者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一个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盲从保守心态的人,很难有创新的实践和成果。即使头悬梁、锥刺股、埋头苦干,也很难跳出前人和他人画定的圈子。他或许能成为一个博学者,但难以成为创新者,难以直接推动科技进步。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人口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其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和个性不可分。在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同时,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空间,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应多给予鼓励,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和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促成其创造成果。
  (二)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基础,而且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氛围,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不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和创新是科学技木内部矛盾运动的重要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当时己有的科技水平为起点和前提的。也就是说,它必须继承历史上前人创造的有关科技成果。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凭空产生,它总是要吸取和借鉴前人和他人已取得的成果,才可用己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四)开展创新实践,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高校应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见习课、讨论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把实践性教学真正作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解决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
  要想培养出具有高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们应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大学生。创新型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等。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形成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创造性的教学艺术,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作为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研究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作为大学生,必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冰、张心平:《职业生涯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房艳梅. 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5,(03)
  [3]张光兴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 朱琼瑶. 创新素质的结构刍议.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网站目录投稿:山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