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西部贫困地区某县,有教职工7000余人,中小学126所。2017年县教育科学研究所通报,在县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共有3552篇论文获奖。 一次县级层面的论文评奖,就有3500多篇获奖,获奖率占全体教职工人数的二分之一。表面看来,该县教研氛围浓,教师撰写论文积极性高,教科研成果丰硕,是教育科研形势大好的表现。但果真如此吗?在这形势大好的背后,我觉得有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获奖论文数量多的背后,反映出教师评价体系的偏差。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但没有分数标准不等于就没有标准。绩效工资的发放、职称指标的分配等,都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于是,论文、课题等指标就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指标的引导下,大家纷纷拿笔写论文,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变成了对论文数量的追求。一个7000多名教师的县,一下子就评出了3500多篇获奖论文,平均每2个教师一篇,有的教师1人就多达5篇,有多所学校获奖论文上百篇。以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并据此作为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显然是教师评价体系出了问题,是不符合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实际的,也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 其次,获奖论文数量多的后面暗藏了论文质量的低劣。论文数量多,并不代表论文质量高。不看内容,只看下面获得一等奖论文的题目,就可知一二,如《一篇德育论文》《班级文化建设》《表达与阅读》《神呢?骄傲呢?》《校园足球》《留守儿童教育》《主题班会》等。一个连论文题目都提炼不出来的教师,会写出好的论文吗?某位教师有四篇论文获奖,题目分别是:《趣味数学课堂》《魅力数学课堂》《激情数学课堂》《美丽数学课堂》,单是数学课堂,论文题目仅变换了一下形容词,其内容又有多大变化,不得而知。 再次,获奖论文数量多反映出教研部门对评奖工作的不负责任。县级教科所作为教科研业务管理机构,承担着指导全县中小学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任。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赛课、做课题、写论文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为目的。如果为了收点评审费,不顾质量,来者不拒,凡来文均有奖,则有违举办论文评奖的初衷,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良好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也有损教育科研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要改变上述情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建立客观、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教师工作复杂多样,任何简单化的评价方法都是不恰当的。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不科学,仅以论文获奖情况评价教师更不科学。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政治表现与业务表现相结合。要从师德表现到教学业务能力,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从教育教学到校本研修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而不能只用一个指标。 二是要倡导踏实认真做学问的风气。论文撰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和教研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的指导,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对抄袭论文行为要实行零容忍, 取消其获奖等级,甚至给予公开通报批评。 三是要扭转凡文必评奖的不良风气。教科研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学校教育科研的责任,做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引路人。对抄袭论文、质量不合格的论文,绝不能评奖。如果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把组织论文评奖当作创收手段,不仅与自己所担职责不符,也是对教师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