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旭 岳鑫源 安南 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网络技术创新模式下高校学生信息共享",项目编号:2018XJDCA112 摘 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网络时代,创新技术下网络的多元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知识需要。双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优化信息质量,改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更集中网络信息的多样化,提供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创建更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关键词:网络创新;科技;高校;信息共享;全国 21世纪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网络扮演者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新兴网络带给了社会进步,也造就网络大数据发展的无限可能,随之带来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准确性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所需信息更具有参考性和采纳性。部分高校生的性格尚未成熟,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等原因,很难以对本身所需的信息资料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度的了解。 一、高校学生与网络科技互助发展现状 部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形式无非于科技获取需求、科技信息咨询需求、科技信息交流需求、科技信息发布需求几种模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需要获取的各类信息也大有不同,低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高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高低年级的信息获取手段大都来源于互联网,网络信息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网络的利用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信息则更应该快速完善,高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频率高,但从中获取的信息质量却也是很难满足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发展建议 (一)完善网络信息一体化 创新技术组合高校学生的所需要的信息。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将网络信息予以系统化处理,将他们分门别类,将同一类信息进行组合,以便于高校生快速获得所需信息,方便达到学生们的查询目的。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工作完成的更完美更出色。网络虽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它信息储量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大大拓展了高校生的知识面,这达到了线上理论。其次网络给予高校生的信息过于散乱,大多都千篇一律,也存在着部分虚假性,其中的一些信息也很难解决高校生实际性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信息,交际与情感信息,休闲与娱乐信息,学习考证信息以及就业创业信息等,反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沟通,大学生才能确定如何更好地吸收信息内容,这一点又符合了网络的线下理论。所以使之两两结合形成模式, 极大满足了高校生信息需求。 (二)增强高校间的交流 对于各种的信息的聚合自此之后对于互享信息的反馈重则又显得尤为要。高校生间则更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面对有同一需求的高校生聚在一起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信息就交流信息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高校生之间的信息与交流与反馈则将能更好的去推进高校生之间的共享信息的高质量性,提高信息的质量也解决了网络给予的信息的虚假,信息的千篇一律,信息的散乱。使得在信息广泛的网络社交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得以解决,也使得信息的使用者高校生们得以享受更加优质的信息,不在为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担忧。 (三)综合网络开拓信息共享 网络共享以信息储存量大、传递信息方式丰富等优点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对信息科技依赖。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依赖网络的同时忽略了周围人与人的交流。突破了传统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实践为模式建立"个人线上获取信息-集体线下互享信息"的校园在创新模式下建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校生信息共享交流,不但改善了高校生信息共享環境、优化信息质量的同时锻炼了高校生沟通的能力。对于建设节约型的社会,高等学校获取资源的瓶颈受限,信息交流新模式可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7%)、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22%)和心理素质教育(9%)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选择就业时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时,选择沟通能力的比例最高达40%,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5%)、操作技能(20%)、基础知识(15%)可见沟通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高校生的一大难题。而网络信息模式下的高校生信息交流模式恰好提供给高校生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双向的沟通方式使具有相同爱好的高校生聚在一起畅谈,加强了信息的利用性,打开了高校学生之间的话匣子。 结语 网络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学生信息共享方式,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未来广泛应用型的新兴技术。未来高校学生信息的需求与发布将会以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整合梳理,集中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化,创造了一个更集中、新颖的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机制,这种全新的技术需求理念将是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无懈的追求。网络创新技术的信息共享将会为更多的高校学生使用者提供更严密的版权管理与反馈机制,方便于学生用户的使用。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共享的前景是无限的,具有无穷的发展和想象。网络创新技术致力于为高校学生的信息共享,为高校学生的知识需求提供准确、全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J].天津大学学报.2005(3)101-102. [2] 胡 进,陈洁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16(8):185-186. 作者简介:朱新旭(2000.1-),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人。郎金花(1980.1-),导师,满族,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