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朋友聊天,他说某领导前不久去欧洲一所学校进行考察,可考察报告却让哪儿也没去的我朋友代写。朋友如实表示有些为难,领导却说,"没什么的,你看着写就行"。 不是最新情势,没有一手资料,这样写出的考察报告,效果可想而知。倘若领导就此作为蓝本传播,抑或是利用关系在某些刊物上发表出来,毫无疑问,干扰视听的副作用就会被放大。 去年,《人民日报》曾谈及美国教育,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告诉我们,美国家长也重视教育,为择校搬家很常见,学区房价位亦高。美国学校考试也多,学生要拔尖一样需要努力。文章还告诉我们一个趋势,当今的美国教育界开始在不断反思,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中美结合,因而也越来越注重考试。可在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直认为外国的书"好读",美国的教育都是一点也不痛苦的"快乐教育"。 为什么国人对美国教育有这么许多偏识?我认为,原因不乏像开篇那样领导的"推波助澜"。所以,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原因,教育人都要从职业道德的高度时刻自省,坚持"二要二不要",做一个"真经"播扬者。 要坚持客观理性,尊重实际和规律。无论是传播国外经验还是接纳域内经验,都得先对其做一番考察和论证。比如,是否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学校实际,等等。河北涿鹿"三疑三探"教学方式被中途叫停,教育局长郝金伦愤而辞职,不能不说急于求成,论证不够是导致如此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要以个人片面感知,左右对他人经验的合理汲取。譬如,长期从教,难免会身受其痛,但若对冠以"外"字的,不加选择地拿来推崇,极有可能坠入进退失据的窘境。前年,在中英教学方式之争中,不少人跟风斥责中国教师没有人性、麻木无趣,斥责"中国式教学"是"监狱的战争"。然而,前不久,英国教育部宣布,半数小学将采用中国上海学生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当真是一记结实的耳光。 要不忘初心,自觉做一个合格的教育的筑基人。适当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并将发扬光大,学生会因你而受益,学校会因你而精彩,教育也会因你而进步。凡是有机会出去看一看,都要多"备课",争取学有所成。 不要做最忌讳的是考察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甚至为了自圆其说,为了个人利益,赶潮流地道听途说,想当然地断章取义。如此,对自己,对他人都贻害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