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要求,按照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会同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班额、生源(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为缓解教师编制紧张,严禁"有编不补",严禁中小学自行招聘临聘教师。 我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有效盘活教师资源。目前,教师编制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学校要进一个编制教师很难,要淘汰一个教师空出编制更难。学校要招考一个紧缺学科编制教师,要通过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等单位审批,招考十分滞后。即便学校存在在编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弱、工作不负责任、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学校也难以给予其压力。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没有淘汰机制,也没有激励手段,所以不少教师进入编制后,就没有紧迫感,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忧患意识。 二是编办核编的速度远远不能与学校的变化相一致。编办核编是有一定周期性的,然而学校每年的学生数量、班级、班额都在变化。学校因生源增加急需教师时无法及时进编,学校生源减少时又不能及时把富余教师调配出去,浪费教师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矛盾。当教师缺位又进不了编制时,学校只能招聘临聘教师顶缺,如此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 三是结构性缺编难以调和。有时一些学科教师富余,一些学科紧缺,教师总量又富余,可是学校却无法通过区域调配达到平衡,导致学科教师配置不均衡、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四是城乡差距、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师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一般都会抓住机会往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去,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因条件限制又无法留住优秀教师,导致优质学校锦上添花,薄弱学校雪上加霜。 面对这些有碍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县管校聘中小学教师无疑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策略。因为,县管校聘的动态管理方式以及人事编制的灵活性,将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心理壁垒,让教师资源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以更好地调配师资,优化教师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