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跃然(著名人力资源专家):真正的激励是让员工对工作感兴趣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有一个保健因素,就是指基本工资。我拿到了工资收入并不会高兴,但拿不到却会生气;另一个是激励因素,对于员工来说,没有这部分收入并没有关系,但是有了则会高兴。赫茨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但是双因素理论却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2003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又撰写了一篇关于工作兴趣对人的激励的文章,算是他的收官之作。当时,《哈佛商业评论》为这篇文章加上了副标题,大概是"忘掉金钱、忘掉奖励、忘掉考核,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员工对工作有兴趣"。我深以为是。 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有止境的,尽管大家对缺钱都很困扰。但是,有一些追求是无止境的,就是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兴趣。所以赫茨伯格认为,真正的激励因素是要让员工对他的工作感兴趣。 另外,价值的自我实现不是利己而是利他。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强调人要有基本的生存满足,还要有尊严,然后还要去自我实现。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当时,马斯洛在全世界寻找到五十个自我实现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不包括政商界精英,而是包含贝多芬、梵高等落魄艺术家在内的,他认为达成了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他得出结论:自我实现不是利己主义,而是利他的行为。一个人发展到了能为全人类带来好处的状态,他的追求就没有止境。所以我们说,有两种事情能够令人自主驱动,一个是工作兴趣,一个是利他的状态。王丽君(蚂蚁金服资深HR):招人要招"味道"相投的人 什么是味道?一个人的"味道"是言行举止所散发的个人冰山下的更深层的部分,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都会被感受到。 公司也一样,一个公司如何做事,如何取舍,如何组织和呈现,都体现了更深层的思考和坚持。这些基本不变的取向、原则被称作价值观。所以,味道其实是一个人在一个组织内浸染久了,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组织的共性气质。 "味道"相同的人可能所处的领域、工种不同,但是所坚持的内在是一样的,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就会慢慢形成组织的味道。这就是公司文化在一群人身上呈現出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仅仅是能力和岗位的匹配度,更多的是内在是否一致。 "味道"很重要。在一个组织内,如果人们之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那是很糟糕的。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客观地看待自己。在组织中,我是谁?我是否相信别人?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工作?我们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工作?我们依据什么决策、推动工作、做出评价?越是聪明的人越只相信自己,觉得自己对。这会导致组织效能低下。味道一样的人在一起才能高效地工作。 "味道"能在高度不确定性下,成为组织稳定的基石。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和业务都是高度复杂的,需要大量的团队合作。"味道"相投的人在一起工作就不会很累。这就是所谓"事累心不累"。因此,我们在招聘时,不仅要看岗位的匹配性、专业性,更多的也要去"闻闻"彼此的"味道",选出符合组织长期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