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是一部由李璞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道口》精选点评: ●很多镜头更像是实验片段。 ●宇宙中心的温度 ●俯仰之间的时代和人物特写。 ●去年今日不可留 ●缺省怪力亂神的《午朝門》。 《五道口》观后感(一):流浪者的温度-《五道口》的日与夜 城市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所构成,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城市的温度 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循环体系成为了最中心的设计。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现代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模式。 然而,这种设计给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使得人与城市逐渐隔离孤立,于是传统对地域的归属感渐渐消失,新的城市结构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人们的感觉和感受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麻木了人的心灵和同情心。 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当中,纽约是一座最会摧毁自己来让自己成长的城市。也许再过100年,哈德良时代的罗马遗迹可能还会留存着,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纽约到那时可能已经瓦片不存了。 在自身都失去了安全感的城市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们穿梭在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空通道中。"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于是,他们细微具体的生活便不可避免地隐藏了起来,隐含于日常生活之中。 每个人只能依赖自己,生活变成了日复一日的生存技艺,作为个体的人也变消隐,陷入了一种霍布斯所讲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中。 人是冰冷的人,建筑是冰冷的建筑,城市没有了温度。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谢尔盖·爱森斯坦,1925年 与流浪者对话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对话录以一种非常逼真的戏剧体来再现他所从事的哲学活动,这种体裁不仅是为了易于阅读或是展示真正的苏格拉底,也是为了将苏格拉底真实的或是虚构的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 访谈中的对话,不仅是一种具有偶变性的互动结构,而且隐含着形塑它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研究过程是在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情境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被访者的语言、观点和立场,以特定的生活史的形式将所有对个体而言可用的素材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以理论建构。 表达思想是电影的基本问题。 《五道口》采用的便是与柏拉图戏剧体对话录如出一辙的表达方式。 戏剧或现实生活的舞台不断流动变化着,流浪者与镜头另一边不存在的人以及他们所在的空间对话着。 那些日常生活、个体命运、社会变迁,关联微妙。 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所潜在的市民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具有道德难度,那就是要对他者产生同情。想要如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到疼痛,以及疼痛的来源……能够接受疼痛的身体才能算是市民的身体,才能感受他人的痛苦。让痛苦在街道上展现出来,疼痛才会变得可以忍受…… 流浪者的温度 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流浪老人,不间断地收养过三百多条流浪狗; 一萧一剑一江湖的功夫小丑,千里追爱; 以车为家,卖菜糊口的中年大叔,为家的为继,昼夜奔波着; 流浪歌手,唱着完美生活寻找着心中的玫瑰; 前途不明的道口工在冬夜守卫着五道口的最后一班岗; 恋恋不舍的火车迷送别着最后一列驶过的五道口。 他们通过找回对自己的感觉来感受他人,他们与他们接触的人彼此温暖,让彼此所在的空间不再那么冰冷,让现代的城市恢复了那么一点热度,而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五道口》观后感(二):行人车辆请注意 火车不在开来了 流浪的人捡流浪的狗 冬天到了 流浪的狗越到了冬天就越多 我还要捡流浪的狗啊 我要是走了 这些流浪的狗该怎么办呢 他们打我可以 赶我可以 但不能打我的狗 他们也是生命 也很可怜 ——流浪老人 看完影片,我再去五道口时,一切枉然,黑色,白色,黄色不同皮肤的人,正等待穿过十字路口,被蓝色铁皮包裹着的那趟废弃的轨道,很快被穿梭的人群掩盖。那趟因妨碍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列车,与任何无用列车的命运相同都将被送进熔炉,再过不久,这一切,将在人们口中的声声怀念下被遗忘。 流浪的老人和他收养的流浪的狗儿,不知被驱赶到城市的哪个角落,冬天到了,大街上流浪的动物开始多了,不知老人又拾去几只,一个活着只为收养无家可归动物的老人。在纪录者呼吸感的镜头下一次次被展现,他歪曲的鼻梁,席地而座,干枯的皮肤,靠乞讨和救济在活着的老人,在这个繁华喧嚷的中心街道,显得格格不入,生活如此困窘,他仍没忘记善良与怜悯,许多的流浪狗被他收留,他把自己乞讨过来,别人施舍给他的食物,分给那些被他收养的生命。让他能够继续存活,有了依靠。 在今夜漂泊的歌手又会在哪个广场门前停顿,吼上一曲,《怒放生命》,为驻足的人们带来些许的安慰和生气,画着小丑妆容的男人,边唱边跳哗众取宠,为了寻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但这个女人这辈子,可能都不能知道,会有这样的一个小丑带着对她的爱浪迹天涯。刚下班的人们疲惫的踏上拥挤的车厢,面色苍茫的正等待进入梦乡。灯红酒绿的酒吧里,浓妆艳抹的少女喝上一口威士忌,醉意盎然,与白色的人摇摇晃晃准备踏进舞池。而镜头在靠近那条铁路的另一边,以车为家的买菜大叔正准备明天要卖的蔬菜,在凌晨四五点钟将要开往市场,想象着能有个好生意,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可以过年回去和两三年未见他母亲妻儿团聚。 一段类似苏州河开场的运动镜头,再次将我们转到那段正在拆迁改道的京张轨道上,人们正等待着那趟列车最后一次驶来,纪录者带我们踏上那趟列车,镜头对准一张犹豫的面庞,专注的凝视路过的一切,我视乎看到这趟列车留给他珍贵记忆,可这次我们真的要和行驶了107年的列车,带着万分不舍说声拜拜了,拜拜。有人为它留下了眼泪,有人为它留影驻足。许多人匿名而来替他送行,小丑也将要离开了,他拖着行李箱,带着心爱女人的照片,黯然伤神,不知他之后又要流浪何方。那个他爱着的女人又会不会有一天,得知有这样一个人,执着的爱着她。老人仍然和他的流浪狗孤独相守,乞讨为生,为躲避保安驱赶东躲西藏。买菜的大叔不知今年能不能攒够钱回家团圆,流浪的歌手又不知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安生立足。导演没在给我们交代更多,只有更多迷茫的人们,穿过那以后不会再有火车经过的道口,然后踏着疲惫的步伐结束一天的辛劳,在拥挤晃荡的地铁里沉沉睡去。 随着列车管理员的一句,"行人车辆请注意 ,火车不在开来了,"这一切都悄然逝去。这一声也带走所有人对它的美好记忆,再让我们看一眼,最后一眼明天在不说再见。 活着的人在这个城市消失于无形 死去的人如行尸拖沓着疲惫身体苟言残活 在这个被称为宇宙中心的地方,纪录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切,疲惫,孤独,爱情,离别,怜悯,善良,执着,迷惘,像一幕幕戏剧上演落幕,如那趟列车的宿命一样,总有一天这些承载记忆的事物不断离我们远去,这个城市究竟给我们就下了什么,城市的加速发展,牺牲掉哪些与人们朝夕相处满怀包含情感的事物,真的会如影片中的那个列车管理员所说的那样,国家为咱们创造了条件,以后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了吗?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认识自己的家园,忘记那个生活过的故乡,毫无保留拆除,总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记得何处是你我家。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对城市的背离感会越发强烈。城市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给我们任何的归属感,还有许多的人无家可归,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的建筑,文化,标志,等等这一切都成为随时可被拆除,可有可无的工具,那么正真属于我们的又将在哪里?这些追求理想,追求爱情,流浪漂泊的人们,又该怎么被更多的人们认同和帮助呢!这或许都是导演想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朋友何处是我家,然而,何处又是我朋友家? 《五道口》观后感(三):宇宙中心的碎片与烟火 五道口是以前京张铁路的一个道口,自西直门的北京北站起,一路向北,经过的第五个和机动车道交汇的道口。相应的,也有四道口和六道口这样的地名,这条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路,连接了京城和军事重镇张家口的交通,又是曾经作为清政府选派留美的幼童,中国工程师詹天佑组织修建的,在小学教科书中就有介绍。这条连接了近代历史的铁路一路走到了当代,每天呼啸而过的柴油机车『长城号』,伴着道口站台『行人车辆请注意,火车就要开过来了,请在闸门外等候,不要抢行,不要翻阅栏杆』的喇叭声,成为了五道口的一道风景。这趟名为S2线路长城的列车开得很慢,不到六十公里的八达岭长城景区,要开两个来小时才能抵达。翻越山脉时那条人字形的轨道依旧在发挥其作用,和城市交通一般价格的6元车票,这一切使得这条线路,成为了忙碌城市中的一缕慢节奏的清风。 五道口之所以为五道口,不只是因为这条铁路,而是这个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五道口是北京高校的一个据点,这里汇集了顶尖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老八所部属院校,从西直门向北,沿着学院路东西排开。成府路和学院路交叉,成府路往西走大约十来分钟就到了五道口。作为被年轻人环绕的五道口,这里充斥着二十岁左右青春的气息。学生们三五成群在这条面积不大的商圈,逐渐的也成了一派繁华的小气候。这边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最高的就是位于五道口正中心的华联商场。这座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logo,"U-CENTER",有人把U翻译成"universe",这也就是五道口"宇宙中心"雅号的由来。华联商场的三楼是一个露天的花园,这是寸土寸金的地方难得的一抹属于商业氛围下的绿意,在俯瞰车来车往的熙熙攘攘中,有了一份难得置身度外的闲适。这里也就适合看看而已,物价都非常的贵,要知道,只需沿着成府路往东走到学院路的交叉口,物价就能低10%。华联对面的商圈是一栋两层的楼,各种韩式风格的餐厅交响辉映。还有字体写的特别大的康师傅牛肉面餐厅,也不知道是不是授权的正牌店,反正就在五道口城铁公交站的旁边,十分地醒目。味道嘛,不能说有多么出色,就是一个字儿,贵。约莫在八年前的2012年,一碗普通的牛肉面的价格就已经是四十余元了。不过,作为城铁站下车落脚点最近的食肆,这里依旧吸引着食客的到来。 2015年07月,城铁五道口公交站,并排放的外卖电瓶车和传说中的"宇宙中心" 说到五道口的餐饮文化,不得不去介绍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韩国风格,是因为这里和朝阳区东北部的望京地区一样,都是韩国人在北京的居住区,是所谓的两个"韩国城"。那时候各种餐厅风格都不约而同地像韩式靠拢,比方说"朝鲜冷面","韩式烤肉",还有因为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而风靡一时的"啤酒加炸鸡"文化云云,十年前中韩关系还没有因为反导系统事件而遇冷,主流的电视和互联网媒体的韩剧热席卷一时,一些店铺也是为了迎合这种文化热潮,各种的秀韩国文字的装饰风格,店员也是精致的韩式打扮,吸引着诸多装扮时髦的俊男靓女的竞相"打卡"。 不禁想到我们班长当年,为了追求一个喜欢韩国文化的同校女孩,也强迫自己吸纳各种"韩流"。喜欢热闹外向的他还搞了大排场,包了五道口一家韩式餐厅的一层,请全班的同学来此大快朵颐。很多餐品是我第一次接触,时隔多年,依旧记得风格独特的部队火锅,蘸着kimchi(韩式泡菜)酱料的烧烤肉类和真的泡在冷水的面条。不过,遗憾的是,班长并没有留住这段感情,他轰轰烈烈三个月的攻势未果,他这段往事,也成了毕业后同学之间熟络感情的一段谈资。 除了韩国文化,位于成府路北边的北京语言大学就是个"小联合国",由于这里提供在华留学生第一年的汉语言教学和专业的学历教育,所以这边也是经常可见各国各肤色的学生。这所学校的女生比例要远大于男生,这和旁边的几所工科院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到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说走在这条不长的成府路东路就可以体验仿佛身在异域的感觉。 2014年12月,冬日的地质大学北门和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 坦白说,北京语言大学的餐厅是这里院校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代表,虽说在学校的餐厅中算不上便宜的,但考虑到味道和外面贩售的价格来说,性价比是不言而喻的。餐厅十分的嘈杂,各国语种在这里交汇,据说就连餐厅打菜的师傅都可以用英文报菜名。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餐品没有为了迎合留学生而做的非常的西化,还是保持着传统中式风格。相比于附近几所学校的餐厅,这里的餐品偏清淡,能够品味到蔬菜在调料背后本真的味道。到了夏天的时候,餐饮楼的外面也会开辟出一个露天的小餐厅,围绕其中的是烧烤的烟雾和酒精的气息,一箱一箱的啤酒一层一层的垒起,串接烧烤餐品的木签被随意的丢在一旁的油漆桶里。 作为国际语言学院,北语在接地气的同时,也有其与国际接轨的大气。从别具一格的中东餐厅,小而精致的日料店到风格典雅的西餐咖啡厅再到涂鸦风格的地下车库改造的Karaoke,这里提供着多元的文化体验。不过很遗憾,在五道口的这几年,从来都没有光顾过这几个餐厅,只是在别人的道听途说里寻觅其惊艳的光环,也许显得不那么立体吧。 除了这种布尔乔亚(Bourgeois)式的餐厅,五道口也有平价的热门店铺,用现在的词汇,应该叫做"网红小店",基本上在这里呆过的人都知道的,位于城铁西北,成府路上的"枣糕王",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枣糕王"的位置选的好,就处于城铁站的过道上,来来往往的上班族经过,不过他们未必有时间驻足购买,因为这里经常排起长队。枣糕的价格在当时还算亲民,9.8元一斤,"买一斤送半斤"的招牌格外吸引着人流的注意。枣糕的味道,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可能多半是配合上地理位置才觉得与众不同的吧。 其实从五道口往东,穿过地质大学家属院往南走才是真正的平价地区-展春园。这边的小巷都很窄,坐落于九十年代的六层居民楼之间,南到北四环的主路,林林总总的好几个集市。这边都是家属区,上班族比较少,是那种传统的市集,每天很早的时候就有长辈出来买菜,到了晚上就摇身一变成了熟食和烧烤摊。到了夏天,穿着背心的大爷们在附近兀自吸烟,要么聚在一旁看下棋,带着京腔指点一番。要说最喜欢什么,还是喜欢这里的冰糖葫芦。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咬一口,伴着寒冷的空气,外边的糖衣的甜蜜同山楂的浓烈酸味交织,很是独特。还有这里的杭州小吃店的小笼包和粳米蛋炒饭,尽管店面只是占据狭长的角落,但总也不乏食客。和这边口味浓郁的北方饮食风格相比,简直就是一股不向世俗低头的清流。展春园的集市在2013年的夏天因为消防原因被拆除了,这里熟悉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也成了往事。 还有些流动作业的摊贩,在成府路以东,还有学院路矿业大学处摆摊。这些摊贩选的位置都在网吧附近,而且都是晚上才出来。每到凌晨时分,网吧包夜玩累了饥肠辘辘的年轻人便陆续出来在小摊点简单充饥,以便投入下一场"战斗"之中。夏天的时候,城管会不定期的夜间巡查,这些摊贩便如临大敌一般,正在烹饪的餐品马上熄火,发动起汽油机赶紧骑车离开,空留这些年轻的食客在原地看热闹。 在学院路和北四环的交叉口上有一个二层的市场叫做"五道口服装市场",虽然已经远离了五道口有一公里,但是还是起着这个地名。这里不只是买日韩风格的服装,而是个综合的批发市场,狭窄的通道里,还有美甲等小店。这里是学生党们一显身手修炼砍价功力的地方。在这里最重要的法则就是没有底线,往低了喊价,毕竟,能在这里买的东西也都是批发的廉价品,实在达不成交易,扭头就走,看看店家是否会叫住你,那价格还有得谈。这里后来同样因为消防原因被拆迁了,后来搬迁到了清华东路和学院路的交叉口,不过似乎失去了往日熙熙攘攘的学生客流,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2013年03月,五道口校园的春雪初晴 作为高校云集的五道口,各路书店是不可少的。从文青们聚集的豆瓣书店到风格简约的光合作用,这些书店占据着五道口黄金的地段,做着一场美好的文学梦境。书店营业到很晚,有的可以营业到午夜。书店的装修各具风格,每到考试时节,这里就像季风过境一般涌入备考的学子,这些有自己特定的风格的书店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搞一些考试的书籍来贩售。这里的高校也给了这类书籍特定的气候条件,从HSK(汉语水平考试)到TOEFL、 IELTS 、GRE 、N2,这里还提供打印服务,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打印店会收集各个学校各种热门学科的考试题,然后有偿打印给需要的学生,这里就成了备考党或者考研党常常过来淘金的地方。光合作用和她名字一样,坐落于成府路和荷清路交叉路西南,面向东方迎接着光照。然而,这样的美好终究敌不过房价的飞奔,2011年的冬天,这个在许多人文字里的光合作用悄悄地离开,接替她的是快销和饮品店。少了几分书香气的五道口,继续朝着消费时代的方向而奔涌。 北京奥运会前后的五道口见证了房价火箭般的升值,位于城铁站西南的小区华清嘉园因为靠近交通枢纽且属于学区房,和清华科技园的大厦隔街相对,房价在十年前就飙到了每平方米十万元,可谓是"寸土寸金"。小区的地上、墙上还有街道的公共座椅上各种贴着卖房的小广告,和附近敞亮的房产中介店面里,那些西装革履皮鞋发亮精神抖擞的中介人员,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对照。 五道口被高校环绕,也注定了他的科技属性。清华科技园位于五道口西边,成府路和中关村东路交叉路的西北地区,这里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的一个产学结合的实验园区,这里坐落着网易、搜狐、EMC和谷歌中国这样的早期互联网巨擘。最靠近五道口地铁站的两栋高大的建筑就是网易和谷歌的办公楼,每到晚上的时候,楼顶上的公司logo格外的醒目,在成府路口东就可以遥望到。2009年,谷歌退出中国,偌大的一栋楼搬得空荡荡,此后只有网易的logo在这里闪耀了。在西二旗作为北京互联网的新兴据点之前,五道口的科技园区也是诸多高科技大咖的汇聚地,经常能看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哪位业界的大牛在悠然的享受下午茶,或是与友人闲谈,或是翻阅着手机。这里没有打扮入时的俊男靓女,格子衫,牛仔裤,平淡朴实的简约风格是这些技术人的写照,就这么看似云淡风轻,度过这繁忙城市中的一天又一天。 在五道口,有一个地标是不得不提及的,那就是五道口金融学院。这所学校坐落于五道口地铁站以西,南北走向的荷清路以西。学校的建筑是红砖色彩,在附近建筑的灰色主基调下显得非常的独特。这个藏在闹市区的学院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她是中国人民银行和清华大学下辖的学院,其前身是央行的研究生部,2012年起由清华大学管理。这座学校被誉为是高管的培训班,实行的是精英式的教学,整个学校虽然只有几十名专职教师,但是都是政策机构的顾问和各大经管院校的教授。这所学校的铁栅栏总是紧闭着,校区内也是人烟寥寥,也没怎么见过学生来这里上课。可以说,这个学校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时代的过客而言,一直带着几分神秘的面纱。 2015年06月,烟火散去的13Club 来谈谈五道口的夜生活,作为一个充斥着年轻荷尔蒙的地带,这里同样也有着夜生活的各种选择。从荷清路到蓝旗营一带的街上有一系列的pub,晚上十点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只是开始,直到凌晨的两三点才能进入状态。位于蓝旗营的13pub对于附近的学校社团来说是个专属场地,这些院校的乐队经常在这个pub做专场,每到冬季学期结束前或者是毕业季的时候,这种气氛就更为的浓烈。干冰的缭绕,第一排的观众随着鼓点的律动和贝斯低声的嘶吼恣意摇摆着身躯,或是拉着手将舞池围成一个圆绕着转。这里显然不是民谣这种文静音乐的所在地,而是各种实验性的音乐登场的舞台,从Pink Floyd的迷幻摇滚到Nirvana的另类朋克,虽然和职业乐队的娴熟技术还有距离,但是临场的即兴和现场气氛的烘托感召下,是和吸音的录音室CD截然不同的感觉,噪音在这里也有了艺术加持力。 五道口四季分明,草长莺飞,绿柳低垂,黄叶蓝天与大雪纷扬各自构成不同季节的属性。从春天到处飞的杨树花和柳絮,到被飒飒秋风刮起的落叶,再到冬天踏雪的沙沙声,从校园的寂静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五道口的四季是立体的,她从不羞赧,带着北方人的快意恩仇。 2014年11月,黄叶 五道口快节奏的生活和这里来来去去的商业店铺一样,行走匆匆没有精力关注这些店铺的离开,但是有一天,当有几分闲暇时光回顾的时候,却也不禁有几分难得的感慨,那些曾经承载着小确幸时光的地点一去而无法找寻了。这些记忆只能在图片和主观的叙述中依稀寻觅了。 这大抵是2010-2015年的五道口记忆,可以说,五道口见证了二十几岁最宝贵的年华,虽说不远不近,却已经有了些模糊了。离开北京五年了,今天的五道口,随着新京张高铁的开通,五道口告别了平面的轨道交通,闸门、广播通知和火车的呼啸声已经成为了往事,旁边的清华园火车站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的怀旧场所,网易和搜狐大厦早已搬离此地到了互联网的新高地西二旗,昔日排着长队的"枣糕王"已无处寻觅,只有络绎不绝的人流依旧迎着成府路的斜阳排着队伍进入即将被拆分为13A和13B两条支线的十三号线地铁站。年轻人依旧是这里的主角,他们匆匆地到来又不落声色地离开,给这座城市、这个地段依旧注入着新鲜的血液。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和瞬间,将继续在这里上演。毕竟,这里是五道口,那个曾经被称为,当然现在也还被成为"宇宙中心"的地方。我们的记忆和青春时代在这片宇宙中如碎片般悄然划过,却有着幻想中如流星般闪耀的美丽杜撰。而属于五道口的璀璨星火,穿越着时空的维度,继续连接着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