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清职专电子专业日渐衰微的现状令人痛心。为重振该专业,本人提出相关建议以供校领导参考。建议做好三件事:一是督励师生;二是留住生员;三是吸纳新生。 关键词:闽清职专;现状令人痛心;重振电子专业;建议;督励师生;留住生员;吸纳新生 电子专业,作为省级重点职专闽清职专的重点专业。最多的时候学生数高达一个班41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数日渐稀少,曾经中断两年无法办班。对此本人倍感痛心,我几经思考,现提出几点重振该专业的建议供学校领导参考。望我校电子专业在艰难的办学路上能重新起步。我认为发展我校电子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如下三件事。 一、强化管理以督励师生 运行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督促学生、激励老师,为电子专业的重新起步奠定基础。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要找到这样一种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必须达成两种效用。其一是让电子专业的学生听从管教;其一是让这一专业的老师乐意管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强制学生在学行为的规范化。职专生——作为学生群体中另类的一群,不仅成绩差,偏科严重,其最大的弱点还是性格上的懒散。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睡懒觉、上课迟到、旷课等。这些现状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作息的混乱无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所致。但要想改变他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而要通過长时间的习惯养成才能奏效。 如何管理呢?应该以寄宿生的管理为切入点。我们学校寄宿生人数占学生数比例的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管好了寄宿生就等于管好了整个学校。而要管好寄宿生,先要抓好每个晚上和早晨。 首先,晚上一定要让学生们按作息时间睡觉。十年前,中专生有智能手机的还少。现在,中专生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几乎没有。10年前,寄宿生晚上的问题是讲话。现在,寄宿生晚上的问题是玩手机。手机对学生的危害已经形同洪水猛兽,现在是必须对该问题进行彻底整治的时候了。学生上课在课堂设手机袋代管手机,那寄宿生怎么管理呢?我认为也可像课堂那样,熄灯后把手机交上来代为保管,然后第二天再返还原主。只有保证晚上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保证第二天的按时起床和较好的学习精力。 其次,早晨要让他们按时起床,要让每个寄宿生都能感觉到职专的每天早晨,都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建议每天早晨安排老师集中学生晨练。不能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当做成年大学生来管理。每天早晨都看不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听不到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正当豆蔻年华的学生缺乏那样的激励与心理暗示,是不可能生发出理想和志气的! 再次,一个人的健康取决于吃和睡。对职专生而言,健康的身体尤为重要。作为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营养。而未成年人,很多人都不懂营养知识。建议学校多关心学生的一日三餐,班主任应多了解每个学生每天的饮食状况,并在健康饮食方面适当加以引导。只有每个学生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本钱。 二、改变对师生的评价标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中国的教师已经被现有的职称评聘体系搞得焦头烂额,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老师们的心态。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当前学校管理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我认为党组织和工会要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与工作感受,以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理由很简单,老师和学生一样,带着情绪和思想包袱是不可能把课上好的。此外,学校还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益的科技、文体活动,为老师们消消"积"、解解"闷"、降降"压"。同时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考评要灵活而不能刻板。比如教案可以允许老师写简案,不必硬性规定要手写。手写的教案与打印的教案在常规检查时,评分的比例不要拉得太开。在教学方法的定性上也应该要放开而不可过于拘泥。我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只要能够促使未成年人由一个学生向合格的公民转变的教法,都可以认定为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之时,得分也不可有太大的悬殊。过大的评价差距,只会增加老师的负担和打击老师教学积极性。假如上述所及相关提法都能得到关注,老师们从教的各种消极因素都能被排除在课堂之外,相信我们的老师不但会感到职业教育大有奔头,而且他们还能用自己的智慧,消除社会对咱们职专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 1、培植底气以留住生员。在学生可教、老师愿教的基础之上,学校领导应大胆倡导并引领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到革故鼎新。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思路探索新教法以培植课堂底气,从而使学生们愿意就读并励志向学,以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留下来。 其一、调整思路,改变对相关课程的授课方式。 以往的春季招生,收进来的多,但流生也多。造成如此现状,是因为课程设置与授课的思路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 首先,专业课的设置与讲授方式令学生大跌眼镜。对于专业课,以往的教学,都是先学理论后实践,甚至没实践!这种先抽象后具体操作,由高端到低端的教学流程,对于职专生来说实在是望而生畏!因为他们最怕的就是理论学习!对于新生,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个最感兴趣的项目,从实践入手,等他们入门后就会遇到问题,到那个时候讲理论对学生来讲是出于他们的需要,他们自然就不会厌烦了!专业老师上课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适当灵活变动,当学生对某项目实践有点为难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下,先安排其他的项目训练。 其次,文化课的设置与教法让学生味同嚼蜡。对于职专生而言,文化课这也是他们最头疼的课程(其实,不止中专生是这样,大学生尤其是如此)。建议可以进行学科渗透教学,结合音乐周、生物营养学(职专生没有上过高中的生物课)、传统特殊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变换课堂的"味道",缓解课堂学习的"紧张"气氛,避免学生变成"瞌睡虫"或"低头一族"。总之一句话,要让老师们培植自己的课堂底气,想方设法把在学的生员留下来。 其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大力推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我们的学生接受实践的能力有时也很强,平时的训练,有时会让学生感觉少了点成就感,要定期让他们参加实战考验,不能让后进生拖优生的后腿。暑期中就有几个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技能。这就是说要照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级采用差异化教学,让优生脱颖而出去学习新技能,或定期组织优生到校外参与更高规格的实践。也可以让优生在校内采用以老带新、以弱帮强的模式,推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学校在建设中有很多相关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如建筑专业的,可以参与教室和技能室的修缮(如集成吊顶安装,金刚板铺设,水路电路更新)。电子专业的可以参与校园音响系统的维护,电路系统的维护修缮水路的更新修缮,校园LED、楼宇监控的维护、热水器的修缮维护,分体式空调和中央空调系统的安装维护等。 2、增强实力以吸纳新生。我校电子专业在面向社会的时候,之所以对学生还缺乏吸引力,就是因为竞争力不足,而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在于实力欠缺,影响力不够。所以要打破电子专业目前的困境,就必须不断增強其实力。如何增强实力?理论上来讲就是要盘活相关资源,打造并凸显电子专业新形象。具体可按如下方法操作: 强化校企合作,切实提升教学的质量与品位。一个专业,引进校企合作项目是否成功,无非取决于几个因数:一是师资力量是否足够强;二是实践教学的设施与设备是否完善;三是学生的就业通道是否顺畅。如果这三者条件尚未具备,就盲目引进"校企合作"之办学机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通盘考虑,势必造成"消化不良"。先前引进的"小神龙" 、"美妆"等项目,都是因为"消化"环节上出问题才导致满盘皆输的。现有的建筑专业虽投入巨资,但也已有了点力不从心的迹象。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上三个方面出了毛病。因而我认为引进校企合作项目的关键,在于强化学校自身的"消积"能力。我建议,实践课除了原有设置的课程外,可以向建材、家装、智能家居、水电装修等方向去迈进,一些课程与电子专业的课完全可以合并,以适当减轻师资不足的压力,并整治设备空置、引进的项目形同虚设等乱象。电子专业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就读生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可借助技能导向、定性小班化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拓宽就业门径。如可以安排下列方案为学生培植就业资本:中央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安装维护(建议挂日立中央空调),LED及电子产品制作及维护(建议挂海信电视),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佳能,爱普生等),及太阳能、空气能等新能源设备的安装维护(四季沐歌海尔等),水电设备的安装(箭牌)等等。我们应充分、灵活地利用目前学校建设中所拥有的资源,做实、做优、做大、做强,不断推进电子专业在可持续的方向上去发展。如果上述每个门类都能各增强"消化力",那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自然就缓解了。 三、加强电子专业招生宣传,建树我校电子专业的新形象,扩大专业的品牌效应 对于学校来讲,影响生源稳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来自家长;另一个来自学生自身(当然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本人认为,在以往招生优势保留的情况下,建议还可增加以下方式:科技文化下乡、下校。将学生在校所学的本领带到学校、乡镇中去,用他们炫目的技能亮相和最有吸引力的科技成果展示,向家长与学生做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暑期2016春电子班学生和老师一起深入闽清7.9洪灾区为灾民义务维修电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展示学生的技能,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外,也增强了我们职专的形象!今后如能在一些公共流动场所使用一些学生制作的LED彩屏进行展示,外设广告屏幕(闽清职专:工程师的摇篮!)等,我想肯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此,本人拟计划电子专业2017年秋季招生30名。其中培养日立中央空调工程师6- 8名;LED及电子工程师6- 8名;办公设备维护工程师6- 8名;新能源设备工程师6- 8名;电气工程师6- 8名。 以上针对我校电子专业目前之现状,谈了发展该专业的相关建议。我个人相信并且坚信,假如领导能够信任本人并大胆采纳个人提出的相关建议,那么我就敢断言闽清职专的前景将无比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秀兰.论中等职业学校CAD教学的多元化特点[w].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2] 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周自强.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