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学本性论为视角,基于人的精神生命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的本性与个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建设"双一流"的进程中,高校应守住大学应有的本性并努力发掘大学个性特色,而非盲目上马失去本性。 关键词:大学本性;大学个性;一流大学 On the nature of University Wen/Fan Lina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BSTRACT:"This thesis in the view of 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rely on the theory of spiritual life, use the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explore the proposition of 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and specific character. Draw one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op-ranking", universities should stick to their natural instincts, and strive to excavate the specific character, do not to commence right now. KEY WORDS: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Universitys specific character; University of top-ranking 就大学本身而言,没有哪一所大学不想成为一流大学甚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是由人创建的,她必定内含有人之本性、人之精神、人之气魄。"大学最宝贵的是保护自己的心智良知,守卫和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以钻研学术和探索真理为己任,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其根基在心智良知, 在自己的精神生命。"[1] 一、大学之本性 大学之本性有别于基础教育,更有别于社会其它组织机构之本性。大学本性是一种最原始的精神,简言之,即求知精神和自由精神。这里的求知是求真知、求深知,这里的自由是学术自由、自由学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哪怕是单科性、专科型的学院亦不能失去大学之本性,否则何以称之为大学?更无从谈一流大学了。高等教育的产生便是源于对求知和自由的追求。[2]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无论是综合型、研究性大学,还是单科性、专科型的学院,大学的本性却还一直保持,对求知与自由的追求从未泯灭,而求知加自由恰是创造与创新的先决条件,大学有了求真知、求深知的原始冲动加之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的自由探索,创造和创新便会孕育而生。大学有了创造和创新便具备了成为一流大学的条件,一流大学要确保其质量的一流,其实质就是要保证大学的本性不变。 原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认为:当今世界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之高,以至于倘若大学质量下降势必会给公共福利事业造成严重危害。[3]众所周知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社会(区)服务,脱离了这些就不像是大学,至少不像是完整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却并非附属于社会,大学只是乐意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服务、这贡献同样是大学之本性。大学功能说却也为大学无端地套上了枷锁,大学本无必要功能而有必要固守本性,即求深知高知的、求独立自由的、求创造奉献的。从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到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再到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等。这些大学无不秉持自我本性,无不属于世界一流,无不为世人所钦佩。从精神生命论的角度讲,人的本性是求良知、求通达、求远见、求自由、求奉献、求自我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之本性是高度契合的。大学终是要以人为本的,人是有精神生命的,大学亦有。大学的精神生命之说并非空穴来风。"生命论哲学更有力地揭示高等教育的本性。高等教育代表着生命的更强活力。"[4]人有求知的本性和向往自由的天性,这不可否认,教育亦有育人求知、教人获得自由之义务,而高等教育则促进人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本身就是求知之地、自由之园。大学之本性乃人之本性,一流大学之本性乃大学之本性。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其原因之一便是她从未离开过大学的本性。 二、大学之本性与大学之个性相得益彰 "大学更关注个性,关注相异性。只要大学的本性不失。它就会关注。"[5]本性对于大学而言是实然的、固有的、应遵循的;个性对于大学而言是应然的、潜藏的、应追求的。当大学拥有天然的本性时,她会自觉地追寻自身之个性、优势和与众不同之特色。就好比一个人,当他处于求知和自由的状态时,他一定向往着自己的卓越和创新,换句话说当这个人身体健康、智力健全、精神饱满时,他定会竭尽全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孜孜不倦地培养人的求知、自由、探索和创新精神,为的是人更完善、更自由地发展。这既是大学之本性又是大学之个性。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个体同时又是千姿百态的个体,而这些大学也是相对独立、自由、千姿百态的大学。生物的活力其表现便是多样性。[6]大学如此完美地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融合,使得在大学里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和从事学习研究的学生都具备了某种本性和个性的协调与融合。这种融合中本性是学术本性、自由本性;个性是学术个性、自由个性。可以看到持有政治论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布鲁贝克给予学术自由高度的重视,称其为要塞且坚决不能放弃的要塞。[7]学术个性则为学术自由增添活力,使学术生命之泉涌动不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其价值如今得到海内外学者认同。[8]想必其自由讲学和学术争鸣之风尚是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这自由讲学便是书院作为高等学府之本性,而学术争鸣便是作为个性之所存了。这样的融合使得书院一度享有盛誉,且书院注重藏书、出版以及学生自修研究、质疑问难的教学特点,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所不及。[9] 三、独一无二的本性与个性之作 如果说得更严肃些,大学之本性与大学之个性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机构能担当起大学的职能,没有什么机构能够占据这个大学已长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响的位置。"[10]尽管大学之功能说并非大学之本性,"大学功能并不是为社会规定和推行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和政治标准,没有谁让大学承担这个角色"[11]但至少大学愿意这样做,愿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清晰的脚印和为求得真知、深知不断奉献的大学智慧,为人乃至整个人类的不断进步呕心沥血。这是大学之本性与个性的唯一性。 四、本性的固守和个性的呼唤 大学的本性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没了根将失去一切生存的可能,更无从说繁茂多姿了。我们要对"根"敬重,要守住"根"。以前我们听说过"根文化",不知大学的根文化是否应固守大学之本性?至少大学因其本性而得其名。梅贻琦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2]大学坚信大师之本性亦大学之本性,凡大师者必定是求深知、求自由的。另者,还应有求学、求自由、求创造的学子,他们在固守自我本求的同时遵循着大学的本性,大学因其不失本色而流芳百世,即使政权更迭、时过境迁,大学仍屹立于她所挚爱的这片热土,如同母亲般哺育着求知、求自由的人们并别无所求地奉献着自己。大学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不断地寻求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自我突破,非千篇一律而千姿百态。建设一流大学定要实现这样的觉醒、解放和突破;定要燃起对大学之个性的呼唤;定要追寻大学儿时那原汁原味不曾磨灭的梦想。就在那里,学生可以自由发展个性与才智,而不必训练成同样的模子,试图长成或装扮同样的躯体,千人一面,一个脑袋,没有个性。 五、守住本分、不忘初心、不惧未来、不枉梦想 大学守本分、持本性乃天经地义。守的是大学分内应做的事——育人、科研和服务;持的是大学应有的天性——求深知、求自由、求创新。大学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学应以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轴,以为人更高深、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为己任。大学不恐世事、不惧未来,相对独立于而又服务贡献于社会。一流的大学是常青的、永恒的和非权利性的,也非平庸的、浅薄的。大学依然心怀梦想和希望,心怀的是每个求学者的梦想,怀揣着的是民族的希望。 大学之本性亦人之本性,一流大学之本性亦大学之本性。求知和自由是人之本性,求真知、求深知、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大学之本性。要守大学之本性,扬大学之个性方才是建設一流大学之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 [2]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6. [3] 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 [4]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5]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6]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7]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0. [8]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7. [9]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0. [10]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6. [11] 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8. [12]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