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砚墨文物概述 砚台文物是天津博物馆颇具特色的一类收藏,以其品类齐全、形式多样、质美工精享誉国内外。馆藏砚台文物一千三百佘方,以明清两代传世晶为主,兼有汉、唐、宋、辽、元以及近现代作品。这些砚台大都来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先生的捐赠。 徐世章先生收藏古砚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终其一生。其收藏古砚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京津沪三地著名的文物古玩店(如博雅斋、达文斋、纯古阁、大罗天等)购买,这也是其藏砚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于著名古玩店之外的"荒滩冷肆"、知名文物藏家(如李盛铎、朱文钧等)及名人之后手中"淘宝"。三是通过"以砚易砚"的交换得到更精罕的古砚。徐氏藏砚达千方之多,质量之精,价值之昂,全国收藏界罕见。其藏砚除材质、刻工之精美外,更重文化内涵,先生曾云:"吾人收集古人之研,不独以研材之极美,刻工之精细,而在充分表现其人之心灵、意境、节操、哲理、情绪、诗意等,形之于研。"他请工艺高手为砚配匣、修补原配砚盒,请时誉"中国第一拓手"周康元及其徒弟傅大卣拓制拓片,对砚铭者的小传、砚台的流传原委、品评论级等都一一记录附于盒内。还将搜罗到的相关著录原书及研究书目、砚铭者的其他遗物(如传记、用墨、图章、书画等)也作为砚之附件一并入藏,成为一套完整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先生逝世后,家属遵其遗嘱,将收藏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砚台文物入藏今日的天津博物馆。 馆藏砚台材质涵盖端、歙、洮河、澄泥四大名品,亦有松花石、红丝石、淄石、漆砂、陶、瓷、砖瓦、玉、水晶、铜、铁、竹、木、象牙、煤精等别品。端、歙石中的名贵石品、不同颜色的澄泥在馆藏砚台中均可见到。唐宋明清等重要时期的代表砚形和制作工艺在馆藏砚台上亦都有所反映。不少砚上刻有铭文,与众多历史人物相关联,生动、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兼具史料与艺术价值。 馆藏墨千余件。墨为消耗品、易损,不易保存,完整流传至今的名家作品更是弥足珍贵。馆藏古墨包含明清两代制墨名家,如方于鲁、程君房、吴天章、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人的作品和宫廷御用品,其中不乏世所罕见的珍品。藏墨式样繁多,丰富多彩,艺术性强。 馆藏墨品主要来源于徐世章与杨石先的捐赠。杨石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出生于安徽怀宁的官宦世家。清代康熙年间其先人杨汝谷即任从一品官员,其曾祖杨秉璋为清代成丰年间进士,祖父杨葆铭、父亲杨嘉辰亦为官员。安徽是明清两代古墨生产中心,怀宁与徽州邻近,杨家世代书香又在朝为官,故而家中藏有许多珍贵的古籍和文房清供。杨先生捐赠的明清墨品共13套,质量极高,为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鲁、黄长吉、汪天毓、吴天章、曹素功等名家制墨及明嘉靖、清乾隆御墨,非常珍贵。 馆藏砚墨文物精品例举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 直径18、厚10厘米。此砚(图一)石质苍黑纯净,石鼓形。砚面开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砚堂,水池之上有"内府之宝"方印,印两侧各一篇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砚底中部纵开长方形凹面,内书"石鼓""子子孙孙用之永保""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凹面两侧亦分刻两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旃题铭,表明他于道光辛丑年(1841年)重资从曹绍楠处购得此砚并珍藏。砚体一剧摹刻六篇"石鼓文"。整砚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砚盒制造亦考究,紫檀木质,形状亦仿石鼓。盒盖一周雕刻花卉纹饰,中间镶嵌白玉螭纹装饰。盒身一周刻程瑶田《石鼓砚记》及孙效曾题诗。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于十座形似鼓的花岗岩石墩上而得名。石鼓文内容为记述周秦王室游猎之事,是研究其时历史、文学的珍贵资料。石鼓出土于唐初,自唐宋杜甫、韩愈、欧阳修至近人罗振玉、郭沫若等对其文字时代、内容皆有考证研究。现最接近原石的宋拓本在国内已无流传,此砚即摹刻于宋拓,是研究石鼓文的重要参考。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此砚摹刻的石鼓文,亦保留了原作的书体艺术风格,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 顾从义(1523-1588年),字汝和,号研山,上海人。官中书合人,大理寺评事。学识渊博,工书法、善绘画,精于鉴别书画及碑帖。尤爱法帖,并手摹古帖多种,刻之于石。因得赐宫中之物石鼓砚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见之砚。此砚在清乾隆年间流转至安徽歙县曹氏一族,又于道光年间被朱善旂购买,后被徐世章重金购得,后人遵其嘱捐献给国家,终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可谓流传有绪。为此砚作记、题诗的程瑶田(1725-1814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孙效曾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善书法。这些题记、诗文更为此砚增加了文化意趣。 清墨雨端砚 长22.7、宽18.3,厚5.3厘米。砚(图二)体随形,边沿尽显石质自然纹理。砚面中开井字形砚堂,石中有墨色纹点斜如雨下,较为少见。四周凹下作水池,当注水使用时,亦恰如耕田景象。砚堂之上有题铭,表明此砚为黄任十砚轩美砚之一,并解释了砚背图、文为"取乎砚畊之意",署名"瑞峰题",刻款印"绍""龙"。砚堂左侧有葫芦形"困学"印及方形"冻井山房"印。砚体一侧有"石髓"二字。砚背刻一老者戴斗笠抗锄像,长须衣衫飘逸,怡然自得,为黄任像;旁一段题铭,表"带经而耕"之意,署名"莘田任",刻款印"黄""任"。此砚形制浑朴,石质温粹,雕琢简洁,朴实无华,妙趣天成。 黄任(1683-1768年),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清代官员,诗人,著名藏砚家。印文"困学"语出《论语·季氏篇》: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表遇到不懂的就要勤学之意;冻井山房是黄任住所。周绍龙,字允乾,号瑞峰,福建合县(今福州)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至顺天府丞。书法精妙,对砚台有浓厚兴趣。徐世章因得此砚,将书斋取名"墨雨砚斋",可见对此砚的珍爱。 明方于鲁妙歌宝轮墨 直径9、厚1.6厘米。墨(图三)正面彩绘佛教宝轮图案,之上书"妙歌宝轮""天宝",旁书"画一墨"。背面描金模印各种乐器,表"妙歌"之意。墨体一侧有"方于鲁制",另一侧有"瑞元妙品"。其样式见于《方氏墨谱》第五卷法宝。此墨质地坚细,工艺精良,艺术水平极高,是传世明代彩墨珍品。杨石先捐赠。 方于鲁,明朝万历时著名墨工,安徽歙县人。制墨有独创,制作优美精致,为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著有《方氏墨谱》六卷。他首创彩绘饰于墨身的形式,其彩绘图案的画稿为著名画家丁云鹏所绘。清代初期,他的墨制品已十分珍贵。目前,方氏彩墨传世不足10锭。 清乾隆丁巳朱墨 长18.3、宽10、厚2.4厘米。墨(图四)作"亚"字形,一面有"御墨"、"乾隆丁巳年制",及金印"世掌丝纶";一面作庭院高合,古树长廊,一妇机织,一妇抚婴,一童捧茶,画面安逸祥和。此墨为朱砂制成,质地缜密,模制精细,块大难得,是为墨中之精品。"乾隆丁巳"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后将帝王诏书称为"丝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墨谱·二之造》中描述朱墨的制法为"上好朱砂细研飞过,好朱红亦可,以梣皮水煮胶,清浸一七日,倾去胶清,于日色中渐渐晒之,干湿得所,和如墨挺于朱砚中研之,以书碑石。"朱墨具有不易褪色,千载存真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