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年轻化的构想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领域,Photoshop图像处理曾经是一门炙手可热的课程,书店里教材琳琅满目,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老师上起课来也是得心应手。一夜之间,Photoshop图像处理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教材严重同质化,学生们上课无精打采倦学厌学,甚至出现逃课现象,而这门课程本身,有时还面临着没有老师愿意担课的囧局。
  "囧局"从何而来?
  听听上课老师们的心声:"以前的学生,上课多认真听课啊。现在,有一半人听课就阿弥陀佛了""这门课我上了十几年,一直以来也都是严格按照教材来备课,按照教材来上课,以前学生们多喜欢啊,没别的原因,就是现在学生懒不爱听课"。
  再来听听学生们的心声:"老师讲得很好,辅导我们也很有耐心,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是学不进去""老师上课很认真,讲解得很详细,可是,我还是听不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要破局,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人说,备课首先要先备《课程标准》。而笔者则认为: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备他们的兴趣爱好,备他们的身心特点,备他们的认知能力,做到想其所想,及其所及,投其所好。
  "学生"是什么?首先,他们是一群年轻人,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然后才是一群学生。我们常常说,"教育改革要现代化,要年轻化"。这句话现在落到实处,是教师队伍的年龄年轻化。今天,笔者想为这句话加入新的注释,教育改革所强调的年轻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师队伍的年龄要年轻化层面,更应该是教材要年轻化,教学手段要年轻化,教学语言要年轻化。
  一、教材"年轻化"
  先来看看笔者手头的这本《Photoshop图像处理》教材中关于的"图层"的概念介绍:"在制作图像时用户可以在图层上进行绘画和编辑,由于各部分是处于不同的层上,所以对任一层的编辑都不会影响到其他层,最后将这些层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完整的图像。"用学生们的评价来说,就是"这说的是人话么""这些字我都会读,但是组合起来我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么,编者可以换个表达方式:"请老师们在这里准备几张透明的膜,每张膜上画上不同的东西,再叠加到一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图层。"这样描述,是不是更接地气一些呢?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选区的综合应用"和"教你和梦中情人来张合照",哪个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而把"关于通道抠图的深入探讨",改为"小姐姐教你深挖通道抠图",是不是更能够激起年轻人们的学习欲望呢?别看不起这些略显粗俗的改动,它能改变年轻人们对教材呆板刻薄的印象,让学生们忘记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捧起书本的同时,脸上露还能出微微的笑容。而想要编写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去,给学生上上课,下课后听听学生们的心声,看看今天的学生们对什么才是最感兴趣的。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措施,多鼓励战斗在第一线教师们编写出版更适合学生水平,更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
  二、备课手段"年轻化"
  传统的图像处理备课,一般是照着教材和辅导材料(最好还是教材有着详细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备课。这种备课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老师无论怎么认真刻苦努力钻研,也仅仅是停留在"吃透教材"阶段,对于教材以外的东西却完全不了解,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的眼光。一个案例做下来,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熟练操作"阶段,并不能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曾经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很容易解决了。老师应该放开眼光,不能把备课局限于课本和教材。各大搜索引擎搜一搜名师教程(比如"李涛"),手机上安装一个"有道精品课",就能找到大量免费和收费的教程。
  笔者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给学生讲解选区的建立和如何从复杂图像中把人物抠出来。两周时间下来,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碰到实际案例,还是无法用学到的技能去解决问题。最尴尬的是,某个学生上网搜了一圈,然后下载了一个叫做"Vertus Fluid Mask"的滤镜,仅仅只是花费了一分钟的时间,就轻轻松松把原本要花费半小时的工作完成了,搞得老师非常难堪下不了台。假如老师在备课的阶段,能够有意识地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前上网搜索下相关的资讯,看看有没有更快的途径、更高的效率去解决课程中的一些常见的难题,自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尴尬,也不会给学生留下任课教师"不学无术"或者"半桶水"等坏印象。
  三、教学手段"年轻化"
  教师常常对学生做这样的要求,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可是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尤其是类似Photoshop图像处理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課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往往是让任课老师相当头痛的一个大难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不是特别好,无法给每个孩子配备手提电脑。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提前进行预习和课后进行复习,往往只是口头布置作业,让学生看图像处理课程的教材,并把步骤记到脑子里。然而很多Photoshop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篇幅的枯燥无味的步骤描述,学生们花半天时间也无法理解书中的描述,往往在实际操作时,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了。这样预习和复习工作,效率其实是相当低下的,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在心中就萌生出了一股"预习复习无用论",认为这些工作都是浪费时间,只要到上课的时候听听老师讲课就足够了。
  然而,在微信和抖音大行其道,手机无线流量卖出白菜价的今天,以上问题早就有了无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微信建立学校的公众号,学生们关注该公众号后,不但能看到学校的新闻,查询考勤记录和成绩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每天晚自习的时候,观看老师精心制作的微课小视频。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对明天学习的知识有较为粗略的了解,也顺手解决了学生在晚自习时做完作业后无事可做这个老大难题。
  再如,改改"老师教,学生学"这种老掉牙的填鸭式教学法,大胆进行分组教学。在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后,由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讨论制作,最后各组完成的作品,由老师收齐后,交给其他专业的同学进行盲评,分数低于60分的小组,要请第一名的小组吃雪糕。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不是更刺激,更能让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非要拼出个高低方才肯罢休呢?
  甚至可以让学生反客为主,参与到教学中来。据笔者观察,很多图像处理教材在攝影技术章节中,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拍照取景角度都很古板,充满了"教科书式的说教"的味道,拍出来的照片往往都缺乏动感和活力,一点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这一章节怎么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吧。很多学生通过学习抖音上的拍照技术,对颜色的搭配、角度的选取、拍照的姿势和潮流脉络的把握,往往比老师更加敏感,拍出来的照片更富有冲击力。后生可畏,这节课,就让学生们来主导吧。
  四、教学语言"年轻化"
  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语,笔者一贯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去激发出学生们最大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坐回位置,开始上课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滤镜中的液化工具"和"Ladies and乡亲们,我想死你们啰。你们想不想知道,网红们能够用来开罐头的锥子脸,是怎么P出来的",对比起来,哪个更能让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在现实的课堂中,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涂化妆品,不用手术刀,老师告诉大家让自拍照变得美美哒的真相""抖音上面为什么全是美女,真相往往很残酷"。以上两句话,作为一堂图像处理课程的人像处理模块(色彩调整,高斯模糊滤镜等)的开场白,是不是比"今天教大家怎么使用滤镜中的高斯模糊"更有趣,更能激发出学生求知的热情呢?然而,这些话说出来,肯定有很多老师已经皱起了眉头,课堂如此的不严肃,如此的矫情,这还能称之为课堂吗?
  课堂是什么?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师生一起共同进步的地方。邓小平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叶圣陶老师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思想健康的教学方法,为何要拘泥于形式;只要年轻人乐于接受,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愉快的情绪和更高速的效率投入到学习中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认为,教育改革的年轻化,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教育工作者们心态的年轻化,做到备课先备学生,想年轻人所想,急年轻人所急。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抱着"吃透教材走天下""备课一个月上课十几年"想法的老师,最终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只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年轻些,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放开眼光,以求同存异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受,去了解。换个潮流的发型,吃顿汉堡王快餐,买个新款Iphone,玩个吃鸡游戏,上上快手,刷刷抖音,聊聊微信,发发朋友圈,每种玩法都试一试,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换一个更年轻的活法,把年轻人喜欢的那些元素,糅合到我们的日常备课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新形式的学习和挑战呢?
网站目录投稿: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