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的专长是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和幸福科学(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由于他在人类判断和决策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个心理学家怎么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获得该奖是因为他把心理学的、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思想,结合到了经济科学中。 今天的经济学模型越来越多地建立在有关信息处理的心理学模型上。卡尼曼的工作表明,许多人类决策,特别是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与概率原则是相背离的。卡尼曼和他的长期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1996年去世)一起奠定了新的行为经济学基础。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不确定性世界中做判断依赖于3种最重要的启发式: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可得性(availability)以及锚定和调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换言之,当面对不确定的事件,人们往往基于过去经验的类似性来预测当前事件的可能性。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由此,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以解释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例如,人类有回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倾向,即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又如,人们对资产的变化比对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这叫做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参照点来改变其行为。而对于获得的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更高的评价,这形成了捐赠效应(endowment effect)。 我们可以看到,卡尼曼致力于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探讨人类的内在动机。在我听到的卡尼曼讲座中,他没有谈论经济学,而是讨论什么是幸福。关于幸福,他定义为:"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正面评价,包括积极的情绪,全心的投入,满意度和意义感。" 卡尼曼把幸福分为"体验的幸福"与"评价的幸福"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指在一个个生活时刻人们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满意度,后一部分则是总括性的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参照前面的定义,可以说积极的情绪属于体验的幸福,而意义和生活满意度属于评价的幸福。前者以生活的时刻为基础,后者以生活的记忆为基础。 这样的区分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所以我们才说,living和thinking about不是一回事。使人们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条件和成就并不一定令他们在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最终的问题由此成为:我们有可能同时促进日常体验的幸福和总体上的生活满意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