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看到不少吐槽大公司把人打磨成高薪螺丝钉的内容。但看的越多,我越发现一件事: 同个岗位,有人扶摇直上,有人原地踏步,造成人与人差距的还真不是大公司的锅,而是思维不同导致。 再深入些说,就是全局观的不同。 千万不要以为"全局观"是什么高大上的词语,如果你留意会发现,它会让你看待一件事的角度截然不同,从而采取更有利于你未来的行动。 01:
我朋友部门有个能力不错的开发,27岁,硕士毕业时就已经有了两年开发经验,加上工作两年的积累,水平很出众。 朋友晋升至管理岗位时,有个项目经理的空缺,原本部门里的人都以为他会选择那位小哥。 很意外地,他从其他部门招了一位项目经理。 同事们不解,毕竟那位程序员的开发水平不错,经验也丰富。员工本身也难以理解,三番五次地质疑:自己明明代码写得很好哇,凭什么拿不到管理岗? 朋友告诉老板,如果今天要个资深码农,那位小哥肯定没问题,但今天要的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用来干嘛的? 解决问题的。 架构有问题、临时缺人手、员工心理不平衡、系统上线前要求加薪……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都需要有人扛着去处理。 不说项目经理,就说码农岗位本身。 朋友举了个小例子。那位程序员写了4年Java,有时新项目问他看法,他时常说系统可能更适合用C写,或更适合用.net,"你可以去找下有没适合的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码农正儿八经的岗位叫什么?软件开发工程师。 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如果你只会用工具,这叫工人;如果你懂得解决问题,不管用什么语言什么方法,这才叫工程师。 我听了简直想举双手赞同。 因为本职是产品经理的关系,我接触过非常多程序员。时间久了,其实沟通几次就能看出同岗位的差距。 很多程序员是需求什么样,我就做成什么样,甚至把原型1:1复制到页面上。 功能有什么用意?业务逻辑有什么关联?这不管,反正我照着做。 这种做法不能说它错,只是就算效率再高也很难出彩。 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缺乏全局思考,无论你做的是什么,都不过是一个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02:
经常听到有人吐槽老板傻X,接的啥垃圾项目?招的什么不中用的人?员工福利不好,工资不见涨,KPI考核也有问题。 老板和员工,最大的区别在于全局观。 员工通常看到的表面,只是老板眼中的冰山一角。 何况如任正非所说,发现不合理很容易,平衡全局很难。当你从全局角度看待问题,会发现很难面面俱到地将每个地方兼顾,只能有所取舍地选择。 普通员工,只要各司其职就好。 老板可不行,生意链上的任何一环,他都必须熟悉,甚至做到精通,不然缺乏系统性判断,很容易踩坑。 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曾分享过自己的创业历程。 杨浩涌最早是研发出身,再转为产品经理,可以说,技术能力+产品体验比同类型竞争对手58同城要好很多。 但营销方面,始终干不过58。 杨浩涌想,既然自己营销不行,那找个懂营销的人来负责不就好了。 结果呢,由于他始终没去学习营销知识,无法判断新来的人是否符合业务要求,导致连续找来的4任营销VP,均无法胜任。 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自己上, 通过漫长的学习和试错,完成能力闭环,进化成一个技术、产品、营销三者并重的掌门人。 格局渐长,竞争力逐渐均衡。 研发->产品->营销是完整的业务链,缺了任何一环,就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这对管理者来说,注定是个明显的短板。 正因如此,IBM、阿里、华为等大企业对培养接班人,都采用"岗位轮换"的制度。一来,让他们更熟悉公司业务,二来,提高自身的全局判断力。 接触过不同部门的不同工作后,你将逐渐抽离出原先的身份,容易以"俯瞰"的视角看待问题。 03:
我再讲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上司安排你做一些低价值的琐事。 刚工作时我做项目助理,要处理大量的文档任务,检查PPT、产品文档、需求说明书等等材料里的错别字,还要写会议纪要和通知,邮件分发给相关人员。 我抵触至极。 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能力远不止做这些事;另一方面,任务含金量太低,日报上整天都写"检查XX文档"、"整理了XX会议纪要"、"把XX流程整理为电子版"。外加上司的脸每天都绷得紧紧的,时常面无表情地甩给我一堆类似的破事,我愈发不爽。 有一次我加班到晚上10点多,心态有些崩,直接把电脑屏幕一关,然后直愣愣地对着屏幕发呆。 直男上司进来看到我:你干嘛?还不赶紧干活? 我胆子一肥,脱口而出:整天都做这种事情真的没什么意义。 上司说:"不看这些,你怎么了解最基本的产品流程和情况?我就说流程图吧,你看出什么共性了吗?产品的典型结构熟悉了吗?做事要动脑啊,你是项目助理,每个环节都要熟悉的,不然你怎么和人家沟通?" 事后我认真想了想:对哦,流程图我都没注意逻辑共性,只顾着抱怨新人只能做谁都不愿意做的最底层任务。 缺乏系统性思维,导致我根本无法认清工作价值,更没意识到我这个又小又新的螺丝钉在整个团队中能有什么作用。 因此当我后来看到《罗辑思维》里,一个关于前台的小故事,才特别有感触。 说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想做内刊,就希望前台姑娘把它办起来。姑娘一口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又累又不加钱,何苦啊我? 但她只看到表面的工作量,没站在全局角度,思考这份工作的背后有哪些了不起的资源,放弃了链接公司内部重要领导的绝好机会。 所以说呀,我们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小视角,把自个儿放在全局角度,才能认清手里这份工作对公司的意义+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哪怕上司安排给你任务时,多问问他的意图,也比自己二话不说埋头苦干要好100倍。 04:
你的全局分析能力越强,就越能处理复杂的局面。 简言之:你能做的事将慢慢增加,而且还是具有一定含金量的事。 就像开篇那个码农的例子,同样写代码3-5年,有些人只能做初级程序员,有些人能做架构师,有些人能做项目经理,有些人能做技术部门经理。 为什么常常有人说自己被打磨成螺丝钉? 重要原因在于,你是以被动且固化的角度在工作。公司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要求你做销售,你就勤勤恳恳地拓展客户关系; 要求你做设计,你就老老实实按照要求出图; 要求你写代码,你就一心一意写代码。 当然这没错,特别符合公司的预期。但如果你想有一些突破,站在更高层次思考全局,思维会开阔很多。 你会发现,不同技能之间存在的种种关联,不同岗位之间的分工联动,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 毕竟身在其中的平视,与"上帝视角"的俯视,注定是截然不同的画面。 最后我想说个《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草船借箭大家都听说过,周瑜想让诸葛亮10日内赶制10万枝箭,明摆想让他去当炮灰。没想到诸葛亮说3天就能搞定,还立下军令状。 后来诸葛亮利用草船,从曹操那空手套白狼捞了十几万枝箭。 一起同行的鲁肃瞬间被圈粉了:"孔明啊,你怎么知道今天有雾啊?" 孔明说: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说白了,没有谁能靠什么单一固定的技能,笑傲群雄。 手里的刷子多一些,解题思路就多一些,控制全局的能力也就大一些。 胜算,自然更高一些。